赛默飞生物安全柜 Thermo Scientific 1500 日常检查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前言
Thermo Scientific 1500系列生物安全柜是赛默飞世尔科技为高标准实验室、生物制药企业、临床检测中心和科研机构设计的Ⅱ级A2型防护设备。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垂直层流气流与高效HEPA过滤系统实现人员、样品与环境的三重防护。
生物安全柜的安全性能不仅取决于设计制造的质量,更依赖于用户在日常运行中是否进行系统、规范的检查与维护。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气流紊乱、过滤性能下降或安全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日常检查制度是确保设备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检查目的、原则、项目、方法、记录管理和异常处理等方面,全面阐述Thermo Scientific 1500系列生物安全柜的日常检查要求与实施规范。
二、日常检查的目的
保证设备运行安全
通过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检查,确保风机、过滤系统、照明与报警系统正常工作,防止防护失效。维持防护性能稳定
及时发现风速、压差等参数异常,避免影响层流气流平衡。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定期清洁和检测可减少机械磨损与灰尘积聚,防止关键部件老化。确保实验安全合规
符合GLP、GMP、ISO 14644及EN 12469等国际标准要求,为质量审计提供追溯依据。降低故障与污染风险
早期识别潜在问题,减少维修成本与实验中断的可能。
三、日常检查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所有检查应依据统一的操作标准执行;
定时性:明确每日、每周、每月不同周期的检查频率;
可追溯:每项检查均须记录结果与签名;
防护性:检查过程中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预防性:重点检查易老化、易污染的关键部位。
四、检查人员与职责分工
| 角色 | 职责说明 |
|---|---|
| 操作人员 | 执行日常启用前、使用后检查 |
| 设备管理员 | 每周综合检查与性能复核 |
| 安全主管 | 审核记录并组织月度检查 |
| 维护工程师 | 对发现异常的设备进行技术处理与验证 |
通过分级管理,确保每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避免遗漏。
五、日常检查项目总览
| 检查周期 | 检查内容 | 主要目的 |
|---|---|---|
| 每日 | 启动前自检、外观、风速指示、报警系统、紫外灯与照明系统 | 确保当天操作安全 |
| 每周 | 风机运行状态、前窗升降、过滤器表面、操作区清洁度、压差记录 | 检查性能稳定性 |
| 每月 | 风速实测、紫外强度、电气接地、螺丝与密封件紧固 | 预防潜在故障 |
六、每日检查内容与方法
1. 外观检查
确认柜体无变形、破损及腐蚀;
前窗玻璃透明、无裂纹、无污迹;
台面无残留物、裂缝或腐蚀痕迹;
控制面板显示正常,无异常代码。
2. 电源与接地检查
电源线无破损、插头牢固;
接地线连接可靠,指示灯正常;
无异常气味或过热现象。
3. 启动自检
开机后设备自动检测风机、风速、报警及照明系统:
风速显示稳定;
无报警提示;
紫外灯自动关闭(互锁功能正常)。
4. 风速指示与气流状态
观察控制面板风速值是否在0.45 ± 0.05 m/s范围;
吸入口气流顺畅,无异响或震动;
下降气流均匀,无涡流或气流紊乱。
5. 照明与紫外系统
打开照明灯,照度应充足、无闪烁;
检查紫外灯管清洁度与灯罩完好性;
确认紫外灯与风机互锁,避免同时运行。
6. 操作区与玻璃前窗
清除杂物与残留液体;
检查前窗升降是否顺畅;
确认安全高度(200 ± 10 mm)报警功能正常。
7. 运行声音与振动
风机运行声音平稳,无撞击或摩擦声;
若出现异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上报。
8. 消毒与清洁检查
使用75%乙醇或中性清洁剂擦拭操作台面;
检查排液槽是否干净、无堵塞;
紫外灯每日使用一次,每次照射30分钟。
七、每周检查内容
1. 风机与气流系统
检查风机运行平稳,风量输出无波动;
检查风道是否有异物堵塞;
观察压差显示值是否稳定。
2. HEPA过滤器表面
目视检查表面无灰尘积聚、无潮湿或污染;
若发现表面发黄或变形,应报告维护人员。
3. 操作区与回风口
确认回风口无堵塞;
清洁导流板表面;
检查操作区不锈钢表面是否光滑无锈蚀。
4. 前窗与密封系统
检查密封胶条完整无裂纹;
升降导轨润滑良好,无异物;
前窗传感器检测灵敏度正常。
5. 控制与报警系统
模拟风速低报警:降低风机速度,确认报警启动;
模拟前窗过高报警,确保提示功能有效;
检查蜂鸣器、指示灯工作正常。
6. 记录与审核
填写《每周设备检查记录表》;
由设备管理员签字确认,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八、每月检查项目
1. 风速实测
使用热球风速仪在操作区9点位置测试:
平均下降风速为0.45 ± 0.05 m/s;
各点偏差不超过±20%;
若不合格,应调整风机或检查HEPA滤网。
2. 压差测量
使用微压差计测量内外压差:-10 至 -15 Pa;
压差不稳说明气密性或风量分配存在问题。
3. 紫外灯强度检测
使用紫外强度计测量灯管中心强度≥40 μW/cm²;
若不足,清洁灯管或更换。
4. 电气系统检查
测量接地电阻≤0.1Ω;
检查绝缘电阻≥20 MΩ;
检查电源开关与控制板无烧蚀痕迹。
5. 螺丝与密封件紧固
检查设备外壳及支架螺栓是否松动;
检查密封条老化情况,必要时更换。
6. 噪声与振动复核
使用噪声计测量运行噪声≤67 dB(A);
检查是否存在机械震动。
7. 清洁与维护总结
对风机舱、回风通道进行深度清洁;
检查防腐涂层完整性;
总结并归档月度检查结果。
九、检查工具与仪器配置
| 检查项目 | 所需仪器 | 精度要求 |
|---|---|---|
| 风速测试 | 热球风速仪 | ±0.01 m/s |
| 压差检测 | 微压差计 | ±0.1 Pa |
| 紫外强度 | 紫外照度计 | ±1 μW/cm² |
| 电气接地 | 接地电阻仪 | ±0.01Ω |
| 噪声测量 | 分贝仪 | ±0.1 dB |
所有仪器应定期校准,校准周期不超过12个月。
十、日常检查记录与文件管理
记录要求
每次检查均需填写《日常检查记录表》;
包含日期、检查人、项目、结果与签名;
若有异常,应注明处理措施与完成时间。
文件保存
日常记录保存期限≥2年;
电子化记录需备份至实验室管理系统;
月度汇总由质量部门审查并归档。
示例表格
| 日期 | 检查项目 | 检查结果 | 处理措施 | 检查人 | 复核人 |
|---|---|---|---|---|---|
| 2025/10/31 | 风速指示 | 正常 | 无 | 李强 | 张伟 |
| 2025/10/31 | 紫外灯状态 | 灯管老化 | 已更换 | 李强 | 张伟 |
十一、异常情况处理流程
发现问题立即记录:操作员应停止使用并上报管理员;
评估风险等级:判断问题是否影响防护性能;
制定纠正措施:如清洁、调整风机、维修或更换部件;
验证修复效果:重新检测相关参数;
复核与归档:安全主管审核后签字确认。
十二、常见异常与应对措施
| 异常现象 | 可能原因 | 处理措施 |
|---|---|---|
| 风速显示波动 | 风机转速不稳或滤网堵塞 | 检查风机与HEPA过滤器 |
| 压差异常 | 密封条老化或风道漏气 | 更换密封件 |
| 报警系统失灵 | 控制电路或传感器故障 | 联系维修人员 |
| 紫外灯不亮 | 灯管老化或互锁触发 | 更换灯管、检查互锁 |
| 照明不足 | 灯罩积尘或LED老化 | 清洁或更换灯具 |
| 异响或振动 | 风机轴承磨损 | 暂停使用并检修 |
| 前窗升降卡滞 | 导轨积尘或润滑不足 | 清洁并加润滑剂 |
十三、日常检查与年度维护的衔接
日常检查发现的趋势性问题(如风速下降、噪声升高)应记录于年度维护计划中;
每年应进行一次全面性能验证(含HEPA完整性测试、气流模式、洁净度检测);
日常记录是年度验证的重要数据支撑。
十四、安全注意事项
检查期间禁止开启紫外灯;
检测风速和压差时不得放置样品;
检查电气系统前必须切断电源;
所有维护工作均应佩戴防护装备;
记录数据不得涂改或伪造。
十五、日常检查的改进机制
数据趋势分析
通过定期统计风速、压差等数据,识别性能变化趋势;问题复发跟踪
建立异常事件台账,分析频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持续改进措施
根据记录结果优化检查周期与内容;人员培训
定期开展操作与维护培训,提高操作员风险意识。
十六、检查合格标准
风速稳定在0.45 ± 0.05 m/s;
压差维持在-10 至 -15 Pa;
紫外灯强度≥40 μW/cm²;
照度≥1000 lx;
报警系统响应时间≤3秒;
噪声≤67 dB(A);
所有按钮与显示正常;
无气流外泄或涡流现象。
若任意指标超出范围,应立即处理并重新验证。
十七、设备管理员检查清单(简版)
| 项目 | 检查周期 | 判定标准 | 是否合格 |
|---|---|---|---|
| 外观完整性 | 每日 | 无裂纹、无腐蚀 | √ |
| 风速显示 | 每日 | 0.45 ± 0.05 m/s | √ |
| 压差状态 | 每周 | -10 ~ -15 Pa | √ |
| 紫外灯 | 每月 | 强度≥40 μW/cm² | √ |
| HEPA表面 | 每周 | 无污染 | √ |
| 报警系统 | 每周 | 声光报警正常 | √ |
| 电气接地 | 每月 | ≤0.1Ω | √ |
| 振动噪声 | 每月 | ≤67 dB(A) | √ |
十八、记录与审核责任制
每位操作员负责每日检查与填写记录;
设备管理员每周复核并签字;
安全主管每月审核汇总并存档;
审核不合格项须制定改进计划并跟踪落实。
十九、日常检查与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关系
日常检查记录是ISO 17025与GMP审计中必查内容;
可作为设备性能趋势分析与再验证依据;
有助于形成闭环管理体系,实现设备从使用到维护的全过程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