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生物安全柜 Thermo Scientific 1500 消毒流程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前言
Thermo Scientific 1500 系列生物安全柜是赛默飞世尔科技为生物实验室、医疗机构和制药环境设计的高性能防护设备。设备通过高效空气过滤系统、稳定的气流控制和全封闭的操作结构,为操作者、样品及环境提供三重安全屏障。
在生物安全柜的运行与维护中,消毒流程是保障设备防护性能和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消毒不仅能有效去除微生物残留、防止交叉污染,还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本文将系统介绍 Thermo Scientific 1500 系列生物安全柜的消毒原则、方法、流程、使用化学剂、注意事项和管理制度,帮助实验室人员正确实施消毒操作,确保实验环境的生物安全和设备性能的稳定。
二、消毒的目的与原则
1. 消毒的目的
防止交叉污染:消除上一批实验残留的微生物,避免污染后续操作;
维护生物安全:消除操作区、气流通道和台面上的潜在病原体;
保护实验人员:减少暴露风险,防止感染或气溶胶吸入;
维持洁净等级:保持设备内部符合ISO 5级洁净标准;
延长设备寿命:防止化学物质或微生物腐蚀部件。
2. 消毒的基本原则
定期与即时结合:每日操作后消毒,定期执行深度灭菌;
物理与化学结合:紫外照射与化学消毒剂互为补充;
表面与空气结合:确保消毒覆盖整个操作区与风道内气体;
安全优先:选择低腐蚀、低毒性的消毒剂;
记录追溯:每次消毒操作需详细记录。
三、消毒方式分类
Thermo Scientific 1500 系列支持多种消毒方式,常见包括:
化学擦拭消毒(表面消毒)
使用适当浓度的化学消毒剂擦拭台面、侧壁、玻璃窗与内部结构。
紫外线照射消毒(空气与表面综合消毒)
通过253.7 nm波长的紫外灯照射,灭活空气与表面微生物。
气溶胶或蒸汽消毒(深度灭菌)
在必要时使用过氧化氢蒸汽或气溶胶系统进行整体灭菌。
组合式消毒流程
日常采用化学+紫外的组合方式;年度维护时结合蒸汽灭菌。
四、消毒剂的选择与配置
1. 推荐消毒剂
| 消毒剂类型 | 推荐浓度 | 适用范围 | 备注 |
|---|---|---|---|
| 70%乙醇 | 70%(v/v) | 一般微生物表面清洁 | 快干、低腐蚀性 |
| 过氧化氢 | 3–6% | 病毒、孢子、细菌灭活 | 不留残渣 |
| 次氯酸钠 | 500–1000 mg/L | 病毒性样品处理后清洗 | 腐蚀性强,需后续乙醇擦拭 |
| 季铵盐类 | 按说明书稀释 | 细菌和霉菌防控 | 温和,对金属无腐蚀 |
| 含氯复合制剂 | 0.5–1% | 血液或高污染样品残留 | 需注意通风 |
2. 配制要求
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稀释;
现配现用,超过24小时的溶液不得使用;
配制与使用应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操作人员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五、日常消毒流程
1. 操作前消毒
目的:在开始实验前,清除操作区表面沉积灰尘或微生物,恢复无菌环境。
操作步骤:
开启风机与照明,运行10分钟稳定气流;
用70%乙醇或季铵盐类溶液擦拭台面、侧壁、后壁与内窗;
擦拭顺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无绒布或灭菌擦拭巾,避免掉屑;
待表面完全干燥后开始实验。
2. 操作中保持
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
若有液体溅出,立即使用消毒剂局部擦拭;
禁止使用明火或高腐蚀性化学品。
3. 操作后消毒
目的:消除实验残留物,防止微生物在操作区繁殖。
操作步骤:
取出所有实验物品并密封废弃物;
用70%乙醇擦拭台面与内壁;
对于涉及高风险样品的操作,再次使用500 mg/L次氯酸钠擦拭;
待表面干燥后,关闭风机与照明;
启动紫外灯照射30–45分钟;
记录消毒日期、时间与操作人。
六、定期深度消毒流程
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对设备进行全面消毒,以防细菌、真菌或病毒在风道和结构缝隙中积累。
1. 预处理
清空安全柜内部物品;
清除残留样品、培养基与器皿;
拔掉电源插头并等待风机停止运行。
2. 化学深度消毒
先用中性清洁剂清洗台面与内壁;
使用3–6%过氧化氢或含氯制剂擦拭所有暴露表面;
特别注意回风口、进风格栅及后壁下缘;
静置20分钟后用去离子水擦拭干净;
最后用70%乙醇进行二次擦拭以去除残留化学物。
3. 紫外消毒配合
关闭前窗并启用紫外灯照射至少45分钟;
若实验区污染严重,可延长至60分钟;
紫外灯照射后保持设备密闭10分钟再开启风机。
4. 后续检测
检查紫外灯工作状态与照度;
记录消毒时间、所用药剂和操作人员;
恢复供电并进行气流与报警系统自检。
七、特殊污染处理流程
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生样品泄漏或污染事件,需立即启动应急消毒程序。
1. 事件发生后立即处理
保持风机运行,防止气溶胶外泄;
迅速覆盖污染区域,避免扩散;
通知实验室安全主管。
2. 应急消毒
穿戴防护服、手套与护目镜;
使用5000 mg/L 次氯酸钠溶液或6%过氧化氢喷洒污染区;
静置30分钟;
用清水或70%乙醇擦拭残留物;
启动紫外灯照射1小时;
记录事故与处理过程。
3. 后续恢复
更换污染区域的预过滤器(如有污染);
检查压差与风速是否正常;
若污染严重,需由专业服务人员执行全面灭菌与验证。
八、紫外线消毒管理
1. 原理
紫外灯发出253.7 nm波长光线,可破坏微生物DNA结构,使其失去繁殖能力。
2. 使用规范
紫外灯开启前必须关闭风机与照明;
前窗需完全降下并锁定;
禁止人员在紫外照射期间靠近设备;
每次照射时间30–45分钟;
紫外灯使用寿命约5000小时,应定期检测强度。
3. 维护与检测
每月检测一次紫外照度,应≥100 μW/cm²(距灯管1米处);
每周擦拭灯管表面,防止灰尘影响效果;
照度下降到70%以下应更换灯管;
更换后进行强度验证与互锁功能测试。
九、消毒后的恢复与验证
1. 恢复步骤
紫外消毒结束后等待10分钟再开启风机;
风机运行15分钟以清除残留臭氧与气味;
用无菌擦布擦拭操作区;
确认控制面板显示正常。
2. 效果验证
采用微生物拭子采样或沉降法检测残留菌落;
检测标准:消毒后菌落数 ≤1 CFU/plate;
若超标,需重复消毒并分析原因。
十、废弃物与清洁用品管理
1. 废弃物处理
使用后的一次性擦拭布、手套等放入生物废弃物袋;
液体废弃物加入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再排放;
所有废弃物按实验室生物废弃物管理规范集中处理。
2. 清洁工具管理
专用擦拭布与喷瓶仅限本设备使用;
定期更换擦拭布,防止交叉污染;
消毒剂容器贴上标签,标注名称、浓度与配制日期。
十一、安全注意事项
不得混合不同消毒剂使用,防止化学反应;
禁止使用强酸、强碱或含氨清洁剂腐蚀设备表面;
操作时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
消毒期间保持实验室通风;
禁止在紫外灯开启状态下进入操作区;
若误触消毒剂,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就医;
所有操作必须遵循《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
消毒后必须填写操作记录并签字确认。
十二、管理与记录制度
1. 消毒记录表内容
消毒日期与时间;
使用的消毒剂名称与浓度;
消毒方式(化学、紫外或组合);
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名;
异常情况与处理结果。
2. 审核与保存
实验室负责人每月审核记录;
文件保存不少于三年;
重大污染事件须附事故报告与整改记录。
十三、年度全面灭菌流程
每年或在进行高风险病原实验后,建议执行一次全系统灭菌。
步骤如下:
清空安全柜内部物品;
使用3%过氧化氢气溶胶或蒸汽发生器;
密封前窗及风道接口;
启动自动灭菌程序,维持60–90分钟;
结束后保持静置30分钟以完成分解;
通风运行30分钟后检测空气中残留气体;
重新进行气流与HEPA完整性测试。
十四、常见问题与处理
| 问题 | 原因 | 解决方案 |
|---|---|---|
| 消毒后仍有异味 | 消毒剂残留或通风不足 | 延长通风时间并擦拭残留 |
| 紫外灯不亮 | 灯管老化或互锁未闭合 | 更换灯管或检查前窗位置 |
| 消毒液腐蚀金属部件 | 使用浓度过高或未及时擦干 | 按标准浓度重新配置并中和残液 |
| 操作区菌落检测超标 | 消毒时间不足或气流紊乱 | 延长消毒时间,检查风机运行 |
| 消毒记录不完整 | 管理不到位 | 建立电子记录系统并设审核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