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生物安全柜 Thermo Scientific 1300清洁指南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前言
Thermo Scientific 1300 系列生物安全柜是赛默飞世尔科技为全球实验室研发的高性能防护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生物制药、微生物学研究、细胞培养及公共卫生检测等领域。该系列设备以其优异的气流控制、节能风机系统和高效过滤性能著称,可实现对操作者、样品和环境的三重防护。
生物安全柜的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和设备性能稳定的核心环节。长期未清洁或清洁不当,可能导致污染物积聚、气流紊乱、过滤器堵塞、操作环境不洁,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和人员安全。因此,建立科学的清洁制度与标准化操作流程,是维持设备性能和实验室安全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系统介绍 Thermo Scientific 1300 系列生物安全柜的清洁原则、方法、频次、清洁剂选择、注意事项与验证程序,为实验室提供权威的设备清洁管理指导。
二、清洁与消毒的意义
1. 维持防护性能
生物安全柜通过气流屏障与HEPA过滤器实现空气净化,但操作区若长期未清洁,会形成颗粒沉积和微生物繁殖,破坏层流稳定性。
2. 防止交叉污染
操作台残留的样品、培养液、化学试剂可能成为污染源。定期清洁可避免实验间交叉影响,保证实验结果准确。
3. 延长设备寿命
污染物与化学腐蚀物会加速金属表面老化,定期清洁可防止腐蚀,保持设备结构完好。
4. 满足法规与质量体系要求
GMP、GLP、ISO 14644 等国际标准均要求实验室设备必须定期清洁并留存记录。
三、清洁周期与分类
Thermo Scientific 1300 系列清洁工作应按频率和范围分为三类:
| 类型 | 周期 | 执行人员 | 主要内容 |
|---|---|---|---|
| 日常清洁 | 每日实验前后 | 操作人员 | 操作区表面擦拭与消毒 |
| 定期清洁 | 每周或每月 | 设备管理员 | 风道、预过滤网清洁 |
| 深度清洁 | 每季度或维修后 | 专业维护人员 | 内外部彻底清洁与性能验证 |
四、清洁前的准备工作
1. 安全防护准备
穿戴实验服、一次性手套、护目镜和口罩;
若清洁含感染性样品的安全柜,应使用高等级防护装备;
确认实验操作已结束,清空操作区物品。
2. 设备状态准备
启动风机10分钟,清除残留气溶胶;
关闭紫外灯与照明灯;
切断电源并贴上“维护中”标识;
若清洁后需重新运行,应在清洁完毕后再开机通风15分钟。
3. 清洁工具与材料
无尘擦拭布、吸水纸或超细纤维布;
70%乙醇或异丙醇溶液;
含氯消毒剂(500–1000 mg/L 有效氯);
中性清洁剂与去离子水;
废液收集容器、喷雾瓶;
防腐蚀手套与面罩。
五、清洁剂选择原则
优先使用温和型消毒剂,如70%乙醇或异丙醇,对不锈钢表面无腐蚀;
避免使用含氯或强酸碱清洁剂,除非必要消毒;
对顽固污染可使用稀释的中性洗涤剂,之后用去离子水彻底擦拭;
定期更换清洁剂,避免交叉污染;
不得混合使用不同类型消毒剂,防止化学反应生成有害气体。
六、日常清洁操作流程
1. 实验前清洁
检查操作区是否干净、无残留物;
用70%乙醇擦拭台面、侧壁、玻璃窗内表面;
开启风机运行10分钟后再开始操作;
若长时间未使用,应先进行一次紫外消毒再清洁。
2. 实验后清洁
清除废弃物与残留液体;
使用中性清洁剂擦拭台面及操作区内壁;
再用70%乙醇或异丙醇消毒;
清洁前窗玻璃并检查密封条;
启动紫外灯照射30分钟;
关闭电源并保持风机运行5–10分钟。
3. 清洁顺序
按照“上到下、内到外、洁净到污染”的原则进行:
顶部与送风格栅;
侧壁与后壁;
操作台面与回风格栅;
前窗与外壳。
七、定期清洁操作流程
1. 回风格栅与风道清洁
拆下底部回风格栅;
使用吸尘器或湿布清除灰尘;
检查是否有污染积聚或液体残留;
擦拭后晾干并复位。
2. 预过滤网清洁
打开回风口,取出预过滤网;
用温水与中性洗涤剂清洗;
晾干后重新安装;
检查气流是否均匀。
3. 紫外灯罩与照明系统清洁
用湿布擦拭紫外灯表面及灯罩;
检查灯管有无污点、裂痕;
确认灯具连接稳固。
4. 电控面板与外部结构清洁
关闭电源后,用湿布轻拭控制面板;
禁止使用大量液体,防止渗入电路;
擦拭设备外壳与支架,保持外观整洁。
八、深度清洁与内部维护
深度清洁通常由专业维护工程师执行,用于季度保养或设备搬迁、维修后。
1. 内部风机舱与导流板清洁
拆下顶部盖板与送风腔过滤格栅;
使用干净布擦除灰尘与沉积颗粒;
清理风机叶片表面;
检查风机转动是否顺畅。
2. 排风通道与过滤框架清洁
清洁排风通道内部金属壁;
检查密封条完整性;
若发现污染积聚,应重新消毒。
3. 电气部件清洁
清除控制箱内灰尘;
检查线路接口无松动或腐蚀;
使用干布或压缩空气除尘,不得使用液体。
九、消毒程序
清洁完成后,应根据实验性质和污染风险进行消毒:
1. 一般实验室使用
用70%乙醇全面擦拭操作区;
保持湿润状态5分钟以上;
自然干燥后恢复使用。
2. 含生物污染实验后
先使用含氯500–1000 mg/L 溶液擦拭;
静置10分钟;
再用无菌水擦拭去除残留氯;
最后用乙醇消毒。
3. 紫外照射消毒
关闭风机与照明灯;
启动紫外灯照射30分钟;
消毒后通风10分钟再关闭。
十、玻璃前窗与外部表面清洁
1. 前窗玻璃清洁
使用中性清洁剂擦拭外表面;
用70%乙醇擦拭内表面;
禁止使用含氨清洁剂,防止玻璃腐蚀;
检查升降机构是否顺畅,轨道无灰尘积累。
2. 外壳清洁
使用微湿布擦拭外部金属表面;
禁止直接喷洒清洁剂;
检查漆面完好,避免生锈或腐蚀。
十一、不同污染情况的清洁策略
| 污染类型 | 处理步骤 | 注意事项 |
|---|---|---|
| 生物污染(细菌、细胞残留) | 含氯消毒剂擦拭 → 去离子水清洁 → 乙醇消毒 | 确保充分湿润,静置10分钟以上 |
| 化学污染(酸碱溶液) | 用中和剂处理 → 去离子水冲洗 → 干布擦干 | 避免氯化物与酸类混用 |
| 放射性污染 | 使用专用去污剂清洁 → 去离子水擦拭 | 操作人员需经辐射防护培训 |
| 灰尘污染 | 吸尘器或干布擦拭 → 清洁预过滤网 | 不得使用压缩气直接吹扫 |
十二、清洁后的验证
清洁完成后应进行以下验证,确保安全柜恢复至可用状态:
目视检查:操作区、风道、台面无残留污迹或液体;
气流测试:运行风机10分钟后观察气流稳定性;
表面微生物检测:定期抽样检测表面菌落数;
紫外强度检测:确保灯管强度≥70 μW/cm²;
记录确认:填写《生物安全柜清洁记录表》,包括日期、操作者、清洁剂种类与验证结果。
十三、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问题 | 可能原因 | 解决措施 |
|---|---|---|
| 清洁后表面有水痕 | 擦拭不均或布料含尘 | 使用干净干布二次擦拭 |
| 清洁后异味残留 | 清洁剂残留未干 | 通风10分钟并用乙醇擦拭 |
| 金属表面出现斑点 | 使用含氯或酸性清洁剂 | 立即停止使用并用去离子水擦洗 |
| 紫外灯不亮 | 灯管老化或互锁未解除 | 更换灯管或检查前窗位置 |
| 风速报警 | 清洁后风道湿气影响传感器 | 通风干燥后重新检测 |
十四、清洁安全注意事项
禁止在通电状态下清洁电气部分;
不得使用钢丝球或硬质刷清洁不锈钢表面;
清洁剂不得直接喷洒在过滤器上;
含氯消毒剂使用后必须用清水擦拭干净;
清洁废液应收集后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
紫外灯工作时不得在设备前停留;
清洁时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
十五、清洁记录与管理
1. 建立记录制度
每次清洁后,必须填写《安全柜清洁记录表》,内容包括:
日期与时间;
清洁人员姓名;
使用的清洁剂与浓度;
清洁范围;
观察结果与异常记录。
2. 保存与审核
清洁记录保存不少于两年;
质量管理部门应定期审核清洁记录;
发现异常需立即整改并记录处理过程。
3. 清洁培训
操作人员应接受生物安全柜使用与清洁培训,掌握不同污染级别的处理方法。
十六、优化建议
制定清洁标准作业程序(SOP):明确步骤、清洁剂种类与责任分工;
配备专用清洁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定期评估清洁效果:通过表面微生物检测与气流验证;
实施清洁分级制度:根据实验风险确定清洁频率;
加强操作监督:由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