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赛默飞生物安全柜 Thermo Scientific 1300流体动力

Thermo Scientific 1300 系列生物安全柜是赛默飞世尔科技专为实验室设计的高性能防护设备,其核心技术之一便是流体动力系统(Fluid Dynamics System)。流体动力性能直接决定了安全柜的空气流动稳定性、过滤效率及操作区洁净度,是实现人员、样品与环境三重防护的关键要素。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前言

Thermo Scientific 1300 系列生物安全柜是赛默飞世尔科技专为实验室设计的高性能防护设备,其核心技术之一便是流体动力系统(Fluid Dynamics System)。流体动力性能直接决定了安全柜的空气流动稳定性、过滤效率及操作区洁净度,是实现人员、样品与环境三重防护的关键要素。

生物安全柜中的气流不仅需要精准控制流速与方向,还必须在复杂的边界条件下保持平衡,以避免紊流、回流及交叉污染。Thermo Scientific 1300 系列在流体力学设计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使其在风速稳定性、气流分布及能耗控制等方面优于同类产品。

本文将系统阐述该系列安全柜的流体动力原理、气流结构、空气循环方式、流体建模设计、气流控制算法及运行优化策略,全面解析其实现高效安全防护的技术基础。


二、生物安全柜的流体动力学基础

1. 定义与原理

在生物安全柜中,流体动力指空气在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流动规律。空气作为低黏度流体,其运动遵循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安全柜的设计需通过控制压力差、流速与流向,使内部形成稳定的层流场,从而防止污染物扩散。

2. 关键参数

  • 流速(Velocity):决定气流稳定性与防护效果;

  • 气压(Pressure):维持负压区域防止外泄;

  • 雷诺数(Re):判断气流状态是否为层流或紊流;

  • 气流均匀度(Uniformity):保证操作区洁净空气覆盖;

  • 回流系数:衡量空气再循环效率。

在Thermo 1300 系列中,这些参数通过精密的风机控制和几何结构优化实现自动平衡


三、气流模式与结构设计

Thermo Scientific 1300 系列采用“70%内循环 + 30%外排”的二级气流系统。该设计在防护效率与节能之间取得了最佳平衡。

1. 下送风系统

顶部风机将经过HEPA过滤的洁净空气以恒定速度垂直送入工作区,形成层流(Laminar Flow)

  • 平均下送风速度为0.40 m/s,波动率≤5%;

  • 层流角度经过优化,可减少对操作者的气流冲击;

  • 通过导流板均匀分布,使流线平行无交叉。

2. 回风与排风系统

底部回风口收集工作区气流,其中约70%经HEPA过滤后循环使用,30%经排风过滤器净化后排出。

  • 回风气流速度略低于下送风速度,以维持微负压;

  • 过滤后排风与室内空气隔绝,防止污染物扩散。

3. 前窗气幕屏障

前窗下缘形成一层吸入气流屏障,防止外部空气进入操作区,同时阻挡内部污染物逸出。

  • 吸入口风速保持在0.45 ± 0.05 m/s;

  • 气幕与层流之间无明显干扰,实现安全与舒适的平衡。

4. 空气循环路径

空气路径如下:

  1. 室内空气经前窗下方吸入口进入回风腔;

  2. 空气经预过滤器初步净化;

  3. 风机将空气压入顶部送风腔;

  4. 送风经HEPA过滤器形成垂直层流进入操作区;

  5. 下行气流通过工作台缝隙进入回风腔,部分循环、部分外排。

该闭合循环有效防止外界空气进入操作区,保持持续的负压防护。


四、流体动力学优化设计

1. CFD(计算流体力学)建模

Thermo Fisher 在设计1300系列时采用CFD仿真技术对空气流动进行精确计算。模型考虑以下因素:

  • 机体几何结构与边界形状;

  • 操作口气流扰动;

  • HEPA过滤阻力分布;

  • 操作者手臂动作导致的局部紊流。

通过CFD优化,使气流流线在工作区内保持连续且平滑,最大限度减少死区与旋涡。

2. 流线分布优化

  • 顶部送风格栅孔径均匀分布,空气射流速度误差<3%;

  • 底部回风格栅采用梯度结构,平衡流量分布;

  • 导流板角度经多次试验确定在12°–15°之间,实现最佳气流扩散。

3. 结构平衡设计

机体内部设置多层缓冲腔,吸收气流波动,防止风机瞬时转速变化导致层流失稳。


五、风机与流体控制系统

1. 风机技术

Thermo 1300 系列采用无刷直流风机(DC ECM),具备高效能与精确控制特性。

  • 风机转速自动调节,以维持恒定风速;

  • 噪音控制在63 dB以下;

  • 风机寿命可达60,000小时以上。

2. 风速传感与反馈控制

设备内置双重风速传感器,实时监测送风与回风流速。

  • 控制系统通过PID算法自动调节风机电压,实现动态平衡;

  • 当过滤器堵塞或压差变化时,风机自动补偿以维持流速稳定;

  • 若风速异常,系统会发出声光报警。

3. 压差控制

  • 过滤器前后装有差压传感器,实时监控气流阻力;

  • 设备维持约30 Pa 的微负压区,防止外部空气进入;

  • 压差超过预设阈值时,提示维护或更换过滤器。


六、流体稳定性与防护机理

1. 层流稳定性

在理想状态下,层流气流以平行路径从顶部均匀下行。Thermo 1300 系列通过流线整形技术使雷诺数保持在约2000以下,确保气流为层流状态。

2. 负压防护机制

通过风机与导流腔的压力差设计,柜体内部始终处于负压状态,确保污染物不会外泄。即使在前窗意外开启或气流扰动下,也能维持瞬时屏障。

3. 污染控制

气流的流向设计确保:

  • 污染空气不会回流至样品区;

  • 操作区空气不直接排入室内;

  • 工作区上下层间保持清洁与污染分区。

4. 紊流与涡流抑制

流体动力系统中采用边界整流板与气流导向槽,有效抑制前窗边缘、角落区域的微涡流。实验验证表明,在Thermo 1300 系列中,紊流区域控制在操作区面积的2%以内。


七、流体能耗与节能设计

1. 能耗控制理念

传统生物安全柜的风机系统能耗占总能耗的60%以上。Thermo 1300 系列采用智能流体动力设计,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显著降低能耗。

2. 节能措施

  • 风机优化:ECM电机效率提升20%,降低能量损耗;

  • 空气循环比例优化:70%循环气流减少排风能耗;

  • 自动待机模式:闲置状态下自动降速运行;

  • 气流阻力减小:流线型风道减少摩擦损失。

3. 效果评估

在标准使用条件下,Thermo 1300 系列能耗比上一代产品降低约40%,同时风速波动更小,噪音下降3–5 dB。


八、气流验证与测试方法

1. 风速测试

  • 使用热式风速仪在操作区进行九点测量;

  • 下送风速度控制在0.33–0.53 m/s;

  • 吸入风速度保持在0.45 ± 0.05 m/s。

2. 烟雾可视化测试

  • 采用无毒可视烟雾观测气流路径;

  • 确认气流自上而下均匀分布;

  • 操作口处烟雾稳定吸入,无外泄或旋涡。

3. 压差检测

  • 差压表监控送风与排风HEPA过滤器前后压差;

  • 初始压差约250 Pa,运行中稳定在450 Pa以下。

4. 防护效能测试

模拟实验表明,在连续运行8小时内,操作口外泄颗粒数低于国际标准限值,说明气流防护性能稳定可靠。


九、空气动力学创新特征

1. 微流体调控技术

采用多点反馈控制与实时补偿算法,实现微秒级风速响应。

2. 动态气流平衡系统

当操作者动作或室内气流扰动导致压力波动时,系统可在3秒内恢复平衡状态。

3. 双层导流腔结构

上下导流腔形成二次缓冲区,降低气流速度梯度,保持层流稳定。

4. 低紊流风栅

新型风栅设计通过改变孔径分布,优化空气扩散角度,显著减少涡流。

5. 智能风阻补偿

系统自动识别过滤器老化程度并调节风机转速,使过滤阻力与气流输出维持线性关系。


十、流体动力对安全性能的影响

1. 操作者防护

均匀稳定的前窗吸入气流形成气幕屏障,阻止生物气溶胶进入操作者呼吸区。

2. 样品防护

垂直层流确保操作区空气洁净,防止外部颗粒和微生物污染样品。

3. 环境防护

排风经双HEPA过滤后排出,防止污染物进入实验室空气。

4. 实验舒适度

合理的风速设计避免强气流冲击操作者,同时减少噪音与震动。


十一、气流失衡与故障分析

故障现象可能原因处理措施
风速下降过滤器堵塞或风机磨损清洁过滤器、更换风机
层流不均导流板污染或安装偏移清洗或重新安装
气幕不稳前窗密封损坏或传感器漂移检查密封条与校准传感器
风速报警压差过大、电机负载异常检查风机与电气系统
烟雾外泄风道堵塞或负压不足清理回风通道、调整风机转速

通过日常检测与维护,可有效预防气流失衡造成的安全隐患。


十二、流体动力与噪音控制的关系

空气流速与噪音存在直接关联。Thermo 1300 系列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低噪音运行:

  • 流线型风道减少湍流噪声;

  • ECM风机以恒速平稳运行,避免低频共振;

  • 导流腔内壁采用吸音材料吸收中高频声波。

结果表明,设备在标准运行模式下噪音仅为63 dB,远低于国际限值67 dB。


十三、运行稳定性与长期流体性能

长期运行实验数据显示:

  • 连续运行12小时内,风速波动≤2%;

  • 压差变化小于10 Pa;

  • 层流均匀度维持在±3%范围;

  • 无明显涡流或反向流现象。

这表明其流体动力系统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十四、维护与验证建议

  1. 每季度检查风速与压差,确认流体系统平衡;

  2. 每半年进行烟雾流型测试;

  3. 每年检测风机电流与传感器校准;

  4. 更换过滤器后重新验证气流性能;

  5. 定期清洁导流板和回风格栅,保持流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