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分光光度计Evolution测量原理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前言
分光光度计是现代光谱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仪器之一。
它通过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实现对物质浓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赛默飞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以高光学精度、稳定性和智能化操作著称,涵盖从教学型到科研级的多个型号,如 Evolution 60S、Evolution 201、Evolution 220、Evolution One 与 Evolution One Plus。
仪器测量原理的理解,是正确使用与维护的前提。
本文将系统阐述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的测量原理,包括光谱吸收理论、光路构成、信号转换机制及误差控制技术,帮助操作者全面掌握其科学基础与应用方法。
二、分光光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1. 光的吸收与透射
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均匀溶液时,光能部分被吸收、部分透过。
假设入射光强为 I0I_0I0,透射光强为 III,两者关系遵循 Lambert–Beer 定律:
A=log10I0I=εclA = \log_{10}\frac{I_0}{I} = \varepsilon c lA=log10II0=εcl
式中:
AAA:吸光度(Absorbance);
ε\varepsilonε:摩尔吸光系数(L·mol⁻¹·cm⁻¹);
ccc:溶液浓度(mol·L⁻¹);
lll:光程长度(cm)。
该公式表明:吸光度与浓度和光程成正比,与入射光强无关。
2. 吸光度与透过率关系
透过率定义为:
T=II0T = \frac{I}{I_0}T=I0I
吸光度与透过率的关系为:
A=−log10(T)=2−log10(%T)A = -\log_{10}(T) = 2 - \log_{10}(\%T)A=−log10(T)=2−log10(%T)
由此可见,吸光度的变化反映了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是定量分析的核心参数。
3. 定量分析意义
在 Beer 定律成立的范围内(通常为 0.1–1.0 A),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因此,测定吸光度即可推算溶液中待测物质浓度,实现精确的定量分析。
三、Evolution 系列光学系统原理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的核心是其 光学分光与检测系统。
仪器通过将白光分解为单色光,再测量样品对该波长光的透射强度,从而计算吸光度。
1. 光源系统
仪器采用 氘灯(Deuterium Lamp) 与 钨卤素灯(Tungsten-Halogen Lamp) 组合光源:
氘灯:发射 190–350 nm 的紫外光,适合核酸、蛋白质、无机离子分析;
钨卤素灯:发射 350–1100 nm 的可见光与近红外光,适用于有机化合物、颜料及材料分析。
系统自动根据波长切换光源,切换区间一般位于 340–370 nm,确保能量平滑过渡。
2. 入射光路与准直
光源发出的多色光首先经过 准直透镜 或 反射镜系统 调整为平行光。
随后光束通过 入射狭缝(Entrance Slit) 限制光宽,保证入射光束单一方向并减小杂散光。
3. 单色器系统
单色器是实现分光的关键部件。
Evolution 系列采用 全反射光栅型 Czerny-Turner 单色器,通过光栅的衍射效应将复合光分解为单一波长光。
主要结构:
两个反射镜用于聚焦与成像;
光栅实现色散作用;
出射狭缝控制波长带宽。
波长选择由步进电机驱动光栅旋转实现,波长精度可达 ±0.3 nm。
4. 样品舱与比色皿
单色光经出射狭缝后进入样品舱,通过放置于光路中的比色皿。
比色皿中装有待测溶液,光在其中部分被吸收,剩余透射光到达检测器。
仪器同时记录空白溶液与样品溶液的透射光强度,以计算吸光度差值。
5. 检测器系统
Evolution 系列根据型号配置两种检测器:
硅光二极管(Si Photodiode):响应速度快,噪声低;
光电倍增管(PMT):灵敏度高,适用于低浓度检测。
检测器将透射光能量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A/D 转换后由主控系统计算吸光度。
四、测量信号的获取与处理
1. 光电转换原理
检测器输出电流信号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I=k⋅PI = k \cdot PI=k⋅P
其中 III 为输出电流,PPP 为光强,kkk 为响应系数。
仪器通过测量空白(I0I_0I0)与样品(III)信号强度,计算透过率与吸光度。
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转换
模拟信号经低噪声放大器处理后,进入高精度 A/D 转换模块(24 位分辨率)。
数字信号再由软件进行基线修正、漂移补偿与数据平均,最终输出稳定的吸光度结果。
3. 自动增益与能量补偿
Evolution 系列采用 自动增益控制(AGC) 技术,在不同光强下动态调整放大倍率,保持信号线性。
同时,系统具备 光源能量自校正功能,实时检测灯源能量变化并自动补偿,确保长期测量稳定。
五、测量模式的原理差异
1. 固定波长测量
仪器在设定波长处测量样品吸光度或透过率,常用于单组分定量分析。
结果计算公式:
A=log10I0IA = \log_{10}\frac{I_0}{I}A=log10II0
适用于蛋白质定量、核酸浓度检测、药物溶液分析等。
2. 波长扫描模式
仪器在设定波段范围内连续改变光栅角度,记录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该模式用于确定最大吸收峰(λmax)及光谱特征分析。
3. 时间扫描模式
保持波长不变,记录吸光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用于反应动力学研究。
软件自动拟合反应速率常数或半衰期。
4. 定量分析模式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建立标准曲线:
A=kC+bA = kC + bA=kC+b
将未知样品吸光度代入计算浓度,实现浓度定量。
5. 多波长测量
在多个特征波长上同步测量吸光度,适用于多组分样品的分光分析。
六、仪器性能优化机制
1. 自动基线校正
仪器在测量前自动执行“Baseline Correction”,通过记录空白样品信号消除光源与环境背景干扰。
2. 杂散光抑制技术
Evolution 系列通过多级反射结构与防反射涂层设计,显著降低杂散光水平至 ≤0.05%T。
此外,样品舱内壁采用黑化消光处理,避免光线反射干扰。
3. 光源稳定控制
内置稳压电源与热平衡系统,维持氘灯与钨灯恒定电流输出;
温度传感器实时反馈控制灯源功率,防止热漂移。
4. 温度补偿算法
检测器信号会随温度变化略有波动。
Evolution 软件自动读取环境温度并修正信号响应,确保吸光度不随温度变化。
七、信号线性与校准原理
1. 吸光度线性关系
在 Beer 定律成立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可表示为:
A=εclA = εclA=εcl
当样品浓度过高时,光吸收趋于饱和,线性关系将偏离。
因此实验中应将吸光度控制在 0.2–1.0 A 范围内,以保证准确性。
2. 波长校准原理
仪器内置氧化钬滤光片,通过识别其特征吸收峰位置(如 361.5 nm、536.3 nm),修正光栅角度与波长定位。
3. 吸光度校准原理
使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在 235、257、313、350 nm 处测量吸光度,以验证吸光度准确性。
偏差应不超过 ±0.005A。
八、信号噪声与误差控制
1. 随机噪声
由检测器热噪声、电路波动等引起。
通过信号平均与积分时间优化可有效降低。
2. 系统误差
来源于光源衰减、比色皿光程偏差、波长不准等。
定期执行光源能量测试与波长验证可修正误差。
3. 操作误差
样品未充分混匀或比色皿方向不一致会引起吸光度差异。
实验中应保持操作一致性并严格按照 SOP 执行。
九、典型测量流程解析
以核酸浓度测定为例说明:
选择波长 260 nm 进行测量;
以纯水为空白进行基线校正;
测量样品吸光度 A260A_{260}A260;
计算浓度:
DNA 浓度(μg/mL)=A260×50\text{DNA 浓度(μg/mL)} = A_{260} \times 50DNA 浓度(μg/mL)=A260×50RNA 浓度(μg/mL)=A260×40\text{RNA 浓度(μg/mL)} = A_{260} \times 40RNA 浓度(μg/mL)=A260×40
计算纯度比值:
A260/A280\text{A}_{260}/\text{A}_{280}A260/A280
若比值为 1.8–2.0,则表明样品纯度高。
此过程体现了 Evolution 系列在紫外区高灵敏测量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十、扩展测量原理
1. 差分吸收法
用于检测化学反应过程中细微吸光变化,通过比较样品与参比吸收差异,放大分析灵敏度。
2. 动态光谱法
结合时间扫描模式,实时监测反应速率,自动生成动力学曲线。
3. 比率测定法
利用双波长比率消除样品浊度或背景影响,适合复杂体系分析。
4. 衍射与反射模式
配合积分球附件可测定固体材料的反射光谱,实现表面光学特性研究。
十一、Evolution 系列测量原理优势
全波段覆盖:190–1100 nm 范围内连续测量;
双光源设计:确保能量平滑过渡与高信噪比;
高精度波长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光栅定位;
自动化数据校正:消除基线漂移与能量衰减;
多模式测量:兼容定性、定量及动力学研究;
宽动态范围检测:吸光度范围 0–4 A,覆盖低高浓度样品。
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科研实验室和工业检测机构的重要光谱分析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