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分光光度计Evolution光学系统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前言
分光光度计的光学系统是其核心部件之一,它决定了仪器的分辨率、光谱准确度和测量稳定性。
赛默飞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采用先进的双光源单光束光学结构,结合精密光栅、低杂散光单色器与高灵敏度检测器,实现了从紫外到近红外波段的高精度光谱分析。
该系列产品以光学系统的高效率和低噪声著称,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监测、制药、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 Evolution 系列的光学系统进行深入解析,从光源到检测端的各个环节,阐述其设计理念与性能优势。
二、光学系统总体结构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的光学系统通常由以下部分组成:
光源系统(Lamp System)
入射光学组件(Entrance Optics)
单色器系统(Monochromator System)
样品与参比光路(Sample/Reference Path)
检测器系统(Detector System)
信号采集与转换单元(Electronics & Signal Processing)
整体光路从光源出发,经光阑、反射镜、光栅分光,再通过样品舱最终抵达检测器。
整个系统在高精度光学平台上封装,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热补偿特性。
三、光源系统
1. 光源类型
Evolution 系列采用 双光源设计:
氘灯(Deuterium Lamp):用于 190–350 nm 紫外区域;
钨卤素灯(Tungsten-Halogen Lamp):用于 350–1100 nm 可见光至近红外区域。
这种组合可实现从深紫外到近红外的宽波长覆盖,确保光谱连续性和平滑过渡。
2. 光源切换机制
系统配备自动切换装置,当波长跨越 340–370 nm 区域时,仪器自动完成氘灯与钨灯的平滑切换,避免能量突变。
切换过程通过软件控制和光学调节实现,确保光谱曲线在切换点处连续无跳跃。
3. 光源性能特点
氘灯具有高强度连续谱输出,适合紫外分析;
钨卤素灯具有色温高、寿命长、光谱平滑的特点;
两灯均采用稳流电源驱动,确保输出稳定;
光源舱采用独立散热设计,减少热漂移对光学元件的影响。
四、入射光学系统
入射光学系统的作用是将光源发出的辐射有效聚焦并准直,使其以最佳状态进入单色器。
1. 主要组成
聚光透镜或反射镜系统;
可调光阑(Entrance Slit);
光束准直机构。
光阑宽度决定入射光通量与光谱分辨率之间的平衡。
通常 Evolution 系列的光阑宽度可在 0.1–5 nm 等效带宽范围内自动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测量需求。
2. 光束稳定性
仪器通过精密的准直反射镜系统,将发散光束转换为平行光,使光线在单色器中保持一致入射角度,从而获得高波长精度。
五、单色器系统
单色器是光学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将复合光分离为单一波长的光。
1. 单色器结构
Evolution 系列单色器采用 全反射光栅型 Czerny-Turner 结构。
该系统由两个反射镜与一个衍射光栅组成,光线依次经过:
光阑 → 反射镜1 → 光栅 → 反射镜2 → 出射狭缝。
此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光路对称,像差小;
波长精度高;
杂散光抑制能力强;
成本与稳定性平衡良好。
2. 光栅参数
光栅类型:铝镀膜全息光栅;
光栅常数:1200–1800 条/mm;
衍射效率:>70%;
光栅基片经防潮处理,避免长时间使用后性能衰减。
3. 波长控制系统
光栅由步进电机精确驱动,结合编码反馈实现波长定位。
波长精度可达到 ±0.3 nm,重复性优于 ±0.1 nm。
系统还配备自动波长校准程序,利用内置氧化钬滤光片进行周期性验证,确保长期精度。
六、样品与参比光路
1. 光路结构
Evolution 系列采用 单光束结构,但通过电子方式实现参比信号补偿。
光线经单色器出射后穿过样品舱,由比色皿中的溶液吸收部分能量后到达检测器。
2. 样品舱设计
样品舱为反射抑制型黑色内壁结构,防止杂散光反射;
支持标准 10 mm 比色皿及可选多单元样品架;
可安装恒温附件或反应池,用于温度敏感实验。
3. 光程一致性控制
比色皿槽经过精密加工,保证光路中心一致性误差小于 ±0.1 mm,确保多次重复测量的一致性。
4. 空白校正机制
空白测量通过电子补偿实现,即系统先记录空白透射信号,再自动减除样品信号中的基线值。
此过程可消除光源漂移与背景吸收的影响。
七、检测器系统
检测器负责将透射光转换为电信号,是光学系统的终端环节。
1. 检测器类型
Evolution 系列根据型号不同,配备以下检测器:
硅光二极管(Si Photodiode):标准配置,适合可见光及紫外分析;
光电倍增管(PMT)(高端型号):适用于超低吸光度检测。
2. 检测器特性
| 项目 | 光二极管 | 光电倍增管 |
|---|---|---|
| 响应波长范围 | 190–1100 nm | 190–900 nm |
| 噪声水平 | 低 | 极低 |
| 灵敏度 | 中等 | 极高 |
| 动态范围 | 宽 | 超宽 |
3. 信号放大与校正
检测器输出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器处理,并通过 A/D 转换(16 位或 24 位精度)送入主控系统。
系统自动执行暗电流校正与能量标准化,使吸光度读数稳定可靠。
八、杂散光抑制与信噪比优化
1. 杂散光来源
杂散光主要来自:
光学元件表面反射;
光栅高阶衍射;
样品舱内部散射。
2. 抑制方法
光学通道采用消光涂层结构;
光栅表面经过防反射处理;
样品舱内壁黑化吸光;
单色器出射狭缝处设有滤光片。
3. 性能指标
杂散光水平 ≤ 0.05%T(在 220 nm 使用 NaI 测试);
信噪比 ≥ 2000:1(在 1.0 A 测量条件下)。
这些指标保证仪器在低透过率样品测定中仍能保持优异的线性响应。
九、光学系统的能量校准与自动补偿
1. 光源能量校准
系统内置“Lamp Energy Check”程序,定期检测光源强度衰减情况,自动调整电流以补偿输出。
2. 自动增益控制(AGC)
检测信号通过自动增益调节模块,实现不同样品吸光度下信号动态匹配,保证全范围线性响应。
3. 基线自动校正
在开机或更换比色皿后,系统自动进行基线扫描,消除残余光信号与暗电流漂移。
十、光学系统的温度与机械稳定性
1. 热稳定设计
光学舱采用铝合金一体化结构,内置风道系统保证热量均匀散发。
关键光学元件(光栅与反射镜)固定在低膨胀系数基座上,避免因温度变化导致波长漂移。
2. 防震与密封结构
光学平台采用三点支撑及橡胶减震垫,防止外界震动传导。
光路系统全封闭设计,防尘防潮,确保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3. 自动对准功能
更换光源或进行维护后,系统可执行“Auto Alignment”功能,自动调整光源位置与光斑中心,保持能量最大化。
十一、光学性能指标
| 项目 | 典型指标 | 说明 |
|---|---|---|
| 波长范围 | 190–1100 nm | 覆盖紫外–可见–近红外区 |
| 波长精度 | ±0.3 nm | 氧化钬滤光片验证 |
| 吸光度范围 | 0–4 A | 线性响应宽 |
| 吸光度准确度 | ±0.005 A (0–1 A) | 高精度定量分析 |
| 噪声 | ≤0.0005 A | 空白测定条件下 |
| 杂散光 | ≤0.05%T | 220 nm 测试 |
| 光谱带宽 | 1.0 nm(可调) | 适应不同实验需求 |
这些性能参数使 Evolution 系列在光谱精度和信号稳定性方面处于同类仪器领先水平。
十二、光学系统维护与保养
1. 光学元件清洁
禁止使用含氨或强酸溶剂清洗光学组件;
应使用无尘布蘸无水乙醇轻拭镜面;
定期检查光学窗口是否有污染或结露。
2. 光源维护
定期检测光源能量衰减;
更换灯泡后执行能量校准与波长验证;
光源舱保持通风畅通,避免高温积聚。
3. 系统自检
每月运行一次“Optical System Check”程序,自动评估光强、基线漂移和杂散光水平。
十三、光学系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势
宽光谱覆盖与平滑过渡
双光源自动切换设计使紫外与可见区域过渡自然,无能量突降。高精度波长控制
步进电机结合光栅编码反馈系统,确保波长定位精准。低杂散光与高信噪比
优化光路与防反射光栅显著降低背景噪声。自动对准与自校准
减少人工调整,提高长期使用稳定性。模块化光学舱结构
便于维护与升级,可适配多种附件(积分球、反射模块等)。
十四、应用场景实例
生命科学领域:用于核酸、蛋白质及酶动力学研究;
环境监测:水样中金属离子与有机污染物定量分析;
制药工业:药物溶解度、纯度与含量检测;
材料科学:薄膜透过率与纳米材料光谱分析。
光学系统的高灵敏度与精确波长控制,使其能满足从基础教学到高端科研的多层次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