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分光光度计Evolution参数设置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概述
赛默飞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 是一款高精度紫外–可见光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定量、药物检测、环境监测与材料研究等领域。
其优异的测定性能不仅依赖于光学系统设计,更取决于实验人员对参数设置的合理控制。
在分光光度测定中,参数设置 决定了光谱分辨率、测定速度、信噪比和数据精度。
正确的参数组合能使测定结果更加稳定、灵敏,反之则可能导致误差、噪声增大或曲线失真。
本文以 Evolution 系列(如 Evolution 260、300、One/One Plus 等型号)为例,对常用参数的定义、作用、设置原则与优化方法进行系统介绍。
二、基本测量原理回顾
Evolution 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基于 Lambert–Beer 定律:
A=εclA = \varepsilon c lA=εcl
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及光程(l)成正比。
在测定过程中,光源经单色器分光后穿透样品,比色皿中的溶液吸收部分光能,检测器接收透射光强信号,系统根据入射光强 (I₀) 与透射光强 (I) 的比值计算吸光度。
因此,仪器各项参数设置的目的在于:
控制光谱特性(波长、带宽等);
调节测量精度与速度(步长、积分时间等);
优化信噪比与分辨率;
匹配不同样品与检测需求。
三、主要参数分类
Evolution 的参数设置主要分为七大类:
波长与波长范围
带宽与光谱分辨率
步长与扫描速度
积分时间与信号平均
基线修正与空白模式
测定单位与输出方式
比色皿与光程选择
下面将逐一详解。
四、波长与波长范围设置
4.1 波长定义
波长是光的基本属性,也是分光光度计最核心的测定参数。Evolution 仪器的波长范围一般为 190–1100 nm,可覆盖紫外、可见及近红外区域。
4.2 固定波长设置
在单波长吸光度测定模式(Fixed Mode)中,通常手动输入测定波长。例如:
260 nm:DNA、RNA 定量;
280 nm:蛋白质纯度分析;
595 nm:Bradford 蛋白定量;
480 nm:金属配合物比色测定。
设置原则:
选择目标物质最大吸收峰(λmax)处测量;
若未知峰位,可先执行扫描以确定 λmax;
多组分混合物可采用双波长或多波长法。
4.3 扫描波长范围
在光谱扫描模式(Scan Mode)中,应设定 起始波长、终止波长 与 步长。
常见设置示例:
起始波长:200 nm;
终止波长:800 nm;
步长:1 nm。
起始波长取决于样品吸收区间,终止波长依据目标分析范围。
紫外区样品需注意光源强度衰减,应保持较短积分时间以减少噪声。
五、带宽(Bandwidth)设置
5.1 定义与意义
带宽(Spectral Bandwidth, SBW)表示单色光束通过光栅后,其波长分布宽度,单位为 nm。
带宽越窄,光谱分辨率越高,但信号强度减弱。
5.2 常用带宽范围
Evolution 系列的可调带宽通常为 0.5–5.0 nm。
紫外区(高分辨率要求):1.0 nm 或更小;
可见区(普通定量分析):2.0 nm;
高浓度样品或浑浊样品:3.0–5.0 nm。
5.3 设置原则
若需分辨相邻吸收峰,带宽应小于两峰间距;
若信号过弱,可适当增大带宽以增强能量;
多次测定时应保持带宽一致,以保证可比性。
六、扫描速度与步长
6.1 扫描速度(Scan Speed)
定义为光栅移动速度,即光谱扫描的快慢。单位常为 nm/min。
常见选项:
快速扫描:1200 nm/min(适用于定性筛查);
中速扫描:600 nm/min(常规使用);
慢速扫描:300 nm/min(提高信噪比与精度)。
设置建议:
对光谱形状要求高时选慢速;
对样品稳定性差(易分解、反应快)时选快速;
为兼顾效率与精度,一般推荐 600 nm/min。
6.2 步长(Interval)
步长为扫描间隔波长,即每次采样间距。
常用值:1 nm;
精细测定:0.5 nm;
粗略测定或快速筛查:2–5 nm。
步长越小,数据点越多、曲线越平滑,但测定时间也随之延长。
七、积分时间与信号平均
7.1 积分时间(Integration Time)
指检测器在单个数据点处的信号采集时间,单位为秒。
积分时间越长,信号平均效果越好,噪声降低,但测定速度变慢。
常用范围:
0.2–1.0 s 为常规;
微量样品或低浓度分析:1–2 s;
快速扫描:0.1–0.3 s。
7.2 信号平均次数
Evolution 软件可设置“Signal Averaging”(信号平均),即同一波长重复测定后取平均值。
一般设置 3–5 次平均,可有效提升信噪比;
若信号稳定,可选单次测定以节省时间。
八、基线修正与空白设置
8.1 空白校正原理
空白(Blank)是系统基准,用于扣除溶剂和光学系统的背景吸收。
Evolution 可自动执行空白测定,测得的 I₀ 信号被设为参考,以后每个样品吸光度均相对于空白计算。
8.2 基线修正
在光谱扫描中,可使用“Baseline Correction”功能消除基线漂移。
常见方式包括:
单点修正:在单一波长处调零;
多点修正:设定多个无吸收点进行拟合修正。
8.3 设置注意事项
空白溶液应与样品基质一致;
空白比色皿与样品比色皿应同型号;
每组实验开始前重新校正一次空白。
九、测定单位与数据输出设置
9.1 单位选择
用户可在软件中选择不同显示单位:
A(Absorbance):吸光度;
%T(Transmittance):透射率;
C(Concentration):浓度(定量模式下自动计算)。
通常以吸光度 A 为主,因为它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9.2 数据采样与输出间隔
可设置每多少 nm 或每秒输出一个数据点。
扫描光谱:每 1 nm 输出;
动力学测定:每 1–2 s 输出一次;
连续监测反应:可缩短至 0.1 s。
9.3 数据保存格式
Evolution 软件支持多种数据格式输出:
CSV、TXT:用于 Excel 或统计分析;
PDF:用于报告归档;
INS 文件:原始实验数据格式,便于再次分析。
十、光程与比色皿参数
10.1 光程选择
光程是吸光度计算中关键参数。
标准比色皿光程为 10 mm(1 cm),但也可根据样品浓度调整:
高浓度样品:使用短光程(1–5 mm);
低浓度样品:可选长光程(20–50 mm)。
光程越长,吸光度越高。
需保证在仪器线性范围(0–2 A)内。
10.2 样品舱温控设置
部分型号配备恒温比色皿架,可设定温度范围 20–60 ℃,用于酶反应或动力学测定。
温控稳定性一般为 ±0.1 ℃。
十一、信号平滑与数据处理参数
11.1 平滑算法
为减少曲线噪声,可使用软件内置的“Smoothing”功能。
常见算法包括:
Moving Average(移动平均);
Savitzky-Golay(多项式平滑)。
设置窗口宽度为 5–9 点较为合适。
平滑能去除随机噪声,但不应过度,以免掩盖真实峰值。
11.2 峰值检测
软件可自动识别最大吸收峰(λmax)及其吸光度值。
可设置峰阈值与搜索范围,避免微小噪声误判为峰。
11.3 自动存储与报告
可在“Method Setup”中设置:
自动保存每次测定结果;
自动生成报告文件;
报告内容包括参数摘要、样品名称、吸光度值与光谱曲线。
十二、定量分析参数设置
12.1 标准曲线设置
在 Quant 模式中,输入标准溶液浓度与测得吸光度,软件自动计算回归方程。
参数选项:
拟合方式:线性、一元二次、三次多项式;
坐标单位:浓度(mg/L、μg/mL 等);
R² 判定标准:≥0.995 为理想线性。
12.2 测定样品
软件根据标准曲线自动计算未知样浓度,并可设置稀释倍数。
12.3 多波长定量
支持在多个波长同时测量,消除溶剂或杂质影响。
用户可设置主波长与参考波长(ΔA = A₁–A₂)。
十三、动力学模式参数设置
13.1 基本参数
波长:选 λmax 或反应产物特征吸收峰;
测定时间:10–900 s;
采样间隔:0.5–2 s;
延迟时间:0–10 s(用于加样稳定)。
13.2 数据处理
系统自动记录 A–t 曲线,并计算 ΔA/min(反应速率)。
可在参数界面设定:
数据平滑方式;
自动计算初速区间;
结果单位(ΔA/min 或单位活性)。
十四、参数优化与实验策略
快速筛查样品:带宽 2 nm、步长 2 nm、扫描速度 1200 nm/min。
高精度分析:带宽 1 nm、步长 0.5 nm、积分时间 1 s。
弱信号样品:适当延长积分时间并提高平均次数。
多样品测定:启用“Batch Mode”自动切换比色皿。
反应监测:使用短积分时间与恒温控制。
合理设置参数,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测量效率。
十五、常见错误与修正
| 问题表现 | 可能原因 | 解决建议 |
|---|---|---|
| 吸光度波动大 | 积分时间太短、光源未稳定 | 延长积分时间,预热光源 |
| 曲线噪声高 | 带宽过窄、样品浓度低 | 增大带宽或提高浓度 |
| 扫描过慢 | 步长太小、积分时间长 | 调整扫描参数 |
| λmax 偏移 | 波长校准过期 | 执行波长校准 |
| 结果重现性差 | 平均次数不足或基线未修正 | 增加平均次数、重新校正空白 |
十六、实验质量控制
每次实验应记录参数设置,确保重复性;
定期使用标准滤片验证波长与光度准确度;
每月执行一次仪器自校准与性能测试;
数据文件应保存参数摘要,便于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