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分光光度计Evolution样品测定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概述
赛默飞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 是一款高精度紫外–可见光分析仪器,采用双光束光学系统,具有宽波长范围(190–1100 nm)、高分辨率光栅、低噪声检测器与智能数据处理软件。
其核心测定原理基于 Lambert–Beer 定律,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特定波长光的强度,计算物质浓度或结构特征。
“样品测定” 是整个实验流程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样品准备、空白校正、测定模式、数据记录与误差控制五个方面,系统说明 Evolution 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测定流程。
二、样品测定原理
Evolution 仪器通过比较样品与参比(空白)在特定波长下透射光强的差异,计算吸光度(A):
A=−log10(II0)A = -\log_{10} \left(\frac{I}{I_0}\right)A=−log10(I0I)
其中:
I 为样品透射光强;
I₀ 为入射光强;
吸光度 A 与样品浓度 c 成正比(A = εcl)。
样品吸收的光越多,透射光越弱,吸光度越高。通过建立标准曲线,可由吸光度反推样品浓度。
三、样品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3.1 实验环境要求
温度:保持在 20–25 ℃,避免大幅波动;
湿度:45%–60%;
电源:AC 220 V ±10%,接地良好;
实验台:稳固、防震、防尘;
光照:避免强光直射样品舱。
3.2 仪器检查
打开电源后让仪器自检;
启动软件(Insight / Insight Pro),检查连接状态;
检查样品舱是否干净、无残留溶液;
光源预热 10–15 分钟,使光强稳定。
3.3 比色皿与样品准备
(1)比色皿选择
石英比色皿:用于紫外区(190–350 nm);
光学玻璃比色皿:用于可见区(350–900 nm);
塑料比色皿:适用于一般教学或非强酸碱样品。
(2)比色皿清洁
用蒸馏水或乙醇清洗透光面;
擦拭时使用镜头纸,避免划痕;
放入干燥器备用。
(3)样品溶液准备
溶液必须澄清透明;
若有悬浮颗粒或气泡,应过滤或超声除泡;
稀释样品至吸光度在 0.1–1.0 A 范围内。
(4)空白溶液
为空白校正提供基准信号;
组成应与样品一致,只缺待测成分。
四、样品测定的基本流程
样品测定包括 空白校正 → 模式选择 → 样品测量 → 数据记录 → 结果分析 五个阶段。
4.1 空白校正
空白测定用于消除溶剂、容器及光学系统对吸光度的影响。
步骤:
将空白溶液注入比色皿;
放入样品架指定位置;
关闭样品舱盖;
点击软件中的 “Blank” 或 “Zero” 按钮;
系统自动校正为 A=0 或 T=100%;
空白测定完成后,取出比色皿并立即更换样品。
4.2 模式选择
Evolution 分光光度计具备多种测定模式,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方式。
(1)固定波长模式(Fixed)
用于测定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或透射率。
设置波长(如 595 nm、260 nm);
选择光度单位(A 或 %T);
进行空白校正;
插入样品比色皿,点击 “Measure”。
结果会以吸光度或透射率形式显示,可直接用于浓度计算或标准曲线建立。
(2)光谱扫描模式(Scan)
用于绘制样品吸收光谱,确定最大吸收峰(λmax)。
设定起始与终止波长(如 200–800 nm);
设置扫描速度(如 1200 nm/min);
空白校正后插入样品;
点击 “Start Scan”;
系统自动扫描并绘制曲线。
扫描曲线能反映样品的结构特征与纯度,是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
(3)定量分析模式(Quant)
用于建立标准曲线并测定未知样品浓度。
操作步骤:
设置测定波长(通常为 λmax);
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软件自动拟合 A–C 曲线并显示方程 A = aC + b;
测定未知样品吸光度;
自动代入方程计算浓度。
此模式适合用于药物、蛋白质、金属离子等定量分析。
(4)动力学模式(Kinetics)
用于研究反应速率和酶活性。
步骤:
选择 Kinetics 模式,设定波长与时间间隔;
执行空白校正;
加入样品后立即放入比色皿架;
软件实时记录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A–t;
系统自动计算反应速率 ΔA/min 或酶活性单位。
4.3 样品测量
空白校正完成后,进行正式样品测定。
操作要点:
样品比色皿外壁必须干净,无指纹与水迹;
插入样品架时,保证光路方向一致;
若测多组样品,应依次快速更换,避免光源漂移;
每组样品建议测定 2–3 次取平均值。
软件界面:
实时显示吸光度、波长与测定时间;
支持多样品批量测定与自动保存;
可通过 “Overlay” 功能对比多条光谱曲线。
五、测定实例
5.1 蛋白质浓度测定(Bradford 法)
原理:考马斯亮蓝与蛋白结合形成蓝色复合物,吸收峰在 595 nm。
实验步骤:
配制标准蛋白溶液(0–1.0 mg/mL);
加入染料试剂反应 5 分钟;
使用空白溶液校正;
测定标准溶液与样品的吸光度;
建立标准曲线,计算未知样品浓度。
注意事项:
反应时间必须一致;
颜色稳定时间不宜超过 10 分钟;
样品过浓需稀释至 0.1–1.0 A。
5.2 核酸纯度检测
原理:DNA 在 260 nm 吸收峰最强,蛋白质在 280 nm。
通过 A260/A280 比值评估纯度。
步骤:
使用蒸馏水为空白;
测定样品在 230、260、280 nm 处吸光度;
计算 A260/A280 和 A260/A230;
纯 DNA 比值约为 1.8,RNA 为 2.0。
应用:判断提取样品是否受蛋白或盐污染。
5.3 化学溶液光谱扫描
例如 Fe³⁺–SCN⁻ 络合物在 480 nm 处有明显吸收峰。
通过扫描 350–700 nm 波段可获取其光谱特征,用于确认反应生成物及浓度变化。
六、测定结果的分析与数据处理
6.1 吸光度与浓度关系
在浓度范围内(一般 0.1–1.0 A),吸光度与浓度成线性关系。
若超出范围,可能出现非线性效应,应稀释样品或使用短光程皿。
6.2 光谱特征分析
光谱峰的位置(λmax)和形状可用于物质鉴别:
峰位偏移说明化学结构变化或溶液条件改变;
多峰现象可能表示混合物或杂质存在;
峰宽反映分子电子跃迁特征。
6.3 软件数据处理
Evolution 软件可自动输出:
吸光度表格;
光谱图;
浓度计算结果;
峰值及波长分析;
报告文件(CSV、PDF、Excel)。
七、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光源波动:应充分预热并定期更换灯泡;
比色皿污染或划伤:影响透光率,应保持清洁;
气泡与悬浮颗粒:导致散射,应除泡或过滤;
样品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线性范围;
温度变化:部分反应吸收峰对温度敏感;
操作顺序不一致:反应类实验必须严格同步操作。
八、误差控制与数据可靠性
8.1 重复性检测
每个样品至少测定 3 次,计算平均值与标准偏差。
若偏差超过 2%,需检查操作或仪器状态。
8.2 质控样品
使用已知浓度标准溶液定期验证仪器准确度。
8.3 仪器校准
每月执行波长与光度校准;
校准结果记录在维护日志中。
8.4 环境稳定性
实验期间应保持温度恒定,避免光源闪烁或气流影响。
九、样品测定的优化建议
空白匹配:空白溶液必须与样品基质一致,防止溶剂吸收差异。
样品顺序:先测标准后测未知,保证校正连续性。
稀释精确:使用移液器精确配制样品浓度。
比色皿放置方向一致:防止光程误差。
时间控制:显色反应要在同一时间点测定。
数据保存及时:实验后立即保存,避免丢失。
十、样品测定中常见问题
| 问题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法 |
|---|---|---|
| 吸光度值过高 | 样品浓度过大或光程过长 | 稀释样品或使用短光程皿 |
| 吸光度波动大 | 光源不稳或比色皿污染 | 预热光源,清洁比色皿 |
| 无信号输出 | 光路遮挡、比色皿插反 | 检查光路并正确放置 |
| 光谱基线漂移 | 环境温差或光窗污染 | 稳定温度并清洁光窗 |
| 峰位偏移 | 校准过期或溶剂影响 | 执行波长校准,使用纯溶剂 |
十一、实验安全与维护
使用仪器时应关闭样品舱盖,避免紫外光辐射;
加样或清洗时避免溶液溅入仪器内部;
测定结束后关闭软件与电源;
清洁比色皿与样品舱,盖上防尘罩;
定期校准光度与波长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