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赛默飞分光光度计Evolution维护保养

赛默飞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是一款集高精度、稳定性与智能化为一体的紫外-可见光分析仪器。其光学系统采用双光束设计和高性能光栅结构,能够在 190 nm–1100 nm 范围内提供高灵敏度测量。
为了保持仪器长期稳定运行并延长使用寿命,必须建立完善的维护与保养制度。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概述

赛默飞 Evolution 系列分光光度计是一款集高精度、稳定性与智能化为一体的紫外-可见光分析仪器。其光学系统采用双光束设计和高性能光栅结构,能够在 190 nm–1100 nm 范围内提供高灵敏度测量。
为了保持仪器长期稳定运行并延长使用寿命,必须建立完善的维护与保养制度。

正确的维护不仅能防止性能衰减和故障,还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合规性。


二、维护保养的基本原则

  1. 预防为主、保养优先:在问题出现前进行清洁、检查和校准,防止突发故障。

  2. 记录完整:每次维护应记录日期、执行人、项目与结果,以便追溯。

  3. 定期维护与即时维护相结合:包括每日例行、每月巡检及年度维护。

  4. 遵循厂家操作规范:严格按照 Thermo 官方操作指南执行,不随意拆卸光学组件。

  5. 环境与操作同步维护:仪器性能与实验环境密切相关,应保持室内温度、湿度与电源稳定。


三、实验室环境与电源保障

3.1 环境要求

  • 温度:20~25 ℃,波动不超过 ±2 ℃;

  • 湿度:45%~60%,避免高湿结露;

  • 防尘:定期清扫实验室,防止灰尘进入光学舱;

  • 光照:避免强光直射,减少外部杂散光干扰;

  • 振动:远离离心机、空调外机、重型设备。

3.2 电源要求

  • 使用独立稳压电源或 UPS 不间断电源;

  • 电压 AC 220 V ±10%,接地良好;

  • 不与高功率设备共用电源插座;

  • 停电或电压波动时应立即关闭仪器并切断主电源。


四、日常维护(每日使用后执行)

4.1 光学舱与样品区清洁

  • 使用干净无绒布或镜头纸轻擦光学窗与比色皿架;

  • 若有样品溅出,用少量无水乙醇湿润后擦拭干净;

  • 保持样品舱内部干燥,使用结束后打开舱盖自然通风;

  • 禁止使用含氨或强酸碱清洗剂,以免腐蚀光学部件。

4.2 比色皿管理

  • 每次使用后立即用蒸馏水或乙醇清洗;

  • 检查光窗是否有水珠或划痕;

  • 按材质分类存放(石英、玻璃、塑料分开);

  • 放入干燥器中保存,防止潮气影响透光率。

4.3 仪器外壳

  • 用柔软干布擦拭外表,防止灰尘堆积;

  • 禁止使用有机溶剂清洁外壳;

  • 保持通风孔畅通,防止堵塞散热系统。

4.4 开关机规范

  • 启动时先开稳压电源,后开主机;

  • 关机时先退出软件,再关闭主机电源;

  • 避免频繁开关,以免影响灯源寿命。


五、定期维护项目

定期维护应根据使用频率和实验室管理制度执行,通常分为 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年 四个层次。

5.1 每周维护

  1. 光源检查

    • 启动后观察光强是否稳定;

    • 若基线漂移增大或信号噪声明显,应预警光源老化;

  2. 波长准确性检查

    • 使用钕玻璃或钬滤光片检测 λmax 位置;

    • 若偏差大于 ±0.5 nm,应校准;

  3. 光度准确性验证

    • 使用中性密度滤片验证 0–1 A 范围内线性。

5.2 每月维护

  1. 比色皿校正与配对:测定透过率一致性,差值应小于 0.002 A;

  2. 光路对准性测试:确保参比与样品光束平衡;

  3. 样品舱干燥维护:检查是否有凝露或霉点,可放入干燥剂。

5.3 每季度维护

  1. 电气系统检查:清理主机通风口、风扇及电源接口灰尘;

  2. 软件更新与备份:检查版本、更新数据库、备份测量方法;

  3. 性能验证:执行光度线性、重复性与稳定性测试。

5.4 每年维护

  1. 全面校准:波长、光度、杂散光、噪声及基线漂移;

  2. 光源更换氙灯或氘灯一般寿命 2000–5000 小时,视使用情况更换;

  3. 光学组件清洁与定位检查

  4. 仪器外观、按钮、显示屏、通讯接口全面检测

  5. 记录归档:保存年度维护报告及性能验证结果。


六、光学系统维护

光学系统是 Evolution 分光光度计的核心,其清洁度和稳定性直接决定测量准确性

6.1 光学组件清洁

  • 定期用专用镜头纸轻擦光学窗或反射镜面;

  • 若有污迹,可用无水乙醇或光学级异丙醇轻拭;

  • 清洁后保持 5 分钟自然挥发,避免立即通电。

6.2 光源维护

  1. 预热与冷却

    • 每次使用前预热 10–15 分钟,使光强稳定;

    • 关机后应等待灯泡自然冷却再断电。

  2. 更换周期

    • 当发现光强衰减、噪声增加、基线漂移明显时需更换;

    • 更换后进行波长与光度校准。

  3. 安装注意

    • 操作前断开电源,佩戴防静电手套;

    • 按定位卡槽方向插入,避免触碰灯泡玻璃面;

    • 重新安装后执行光源初始化。

6.3 光路校准

  • 当波长偏移或基线不平时,需进行光路对准;

  • 由经过培训的工程师使用专用工具调整;

  • 用户不宜自行拆卸,以免损伤光栅或反射镜。


七、软件与系统维护

7.1 软件更新

  • 定期登录官方渠道获取 Insight 或 Evolution 系列软件更新包;

  • 更新前备份所有方法与数据文件;

  • 更新后检查功能是否完整、配置文件是否兼容。

7.2 数据管理

  • 实验后及时保存并导出数据(CSV、PDF 格式);

  • 建立分类文件夹按日期、项目归档;

  • 建议每周备份数据至服务器或外部存储介质。

7.3 系统设置维护

  • 检查默认路径、用户权限、打印与导出模板;

  • 定期清理临时文件和缓存,保持软件运行流畅;

  • 定期验证通讯接口(USB、LAN)是否正常。


八、性能验证与校准

8.1 波长准确度

  • 使用钕玻璃、钬氧化物或汞灯等标准滤片进行验证;

  • 记录特征吸收峰位置,偏差不超过 ±0.3 nm。

8.2 光度准确度与线性

  • 使用中性密度滤片或标准溶液(如 K₂Cr₂O₇ 溶液);

  • 在 0.2、0.5、1.0 A 处进行检测,偏差不超过 ±0.005 A。

8.3 噪声与漂移测试

  • 以空气为参比,在固定波长(500 nm)监测 10 min;

  • 噪声 ≤ 0.0003 A,漂移 ≤ 0.001 A/h 为合格。

8.4 杂散光检测

  • 使用 NaNO₂ 或 NaI 溶液,在特定波长处检测透射率;

  • 杂散光应 ≤ 0.05%。

8.5 重复性验证

  • 同一样品重复测定 3 ~ 5 次;

  • 标准偏差 ≤ 0.001 A。

校准完成后应打印验证报告并归档。


九、常见故障预防与处理

故障现象可能原因处理方法
无显示或无法启动电源未接、保险丝烧断检查电源与保险丝,更换后重启
吸光度漂移光源老化、环境温度波动预热稳定、调整环境或更换灯源
吸光度偏高比色皿污染、样品浑浊清洗比色皿、过滤样品
波长偏移光栅位置偏差、校准超期执行波长校准
噪声过大光窗污染、电源干扰清洁光学窗、使用稳压电源
无信号输出光路遮挡、检测器故障检查样品舱、联系工程师维修

若出现无法排除的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技术支持。


十、安全维护与操作规范

  1. 避免光源灼伤:更换灯泡时应断电、冷却、佩戴防护手套;

  2. 防止紫外辐射:样品舱盖必须关闭,禁止直视光源;

  3. 防电击:维修前断开电源并拔出插头;

  4. 防腐蚀:远离酸雾、氨气或溶剂蒸气环境;

  5. 防火灾:不得在仪器附近存放易燃溶剂;

  6. 防静电:在干燥环境中操作时使用防静电垫或接地线。


十一、仪器长期停用与存放

当仪器需长期停用(超过 1 个月)时,应按以下步骤执行:

  1. 彻底清洁样品舱与比色皿架;

  2. 关闭电源,拔除电源线和连接线;

  3. 在样品舱内放入干燥剂(硅胶包);

  4. 用防尘罩包裹仪器外部;

  5. 存放于通风、干燥、无震动环境;

  6. 每隔 30 天通电 30 分钟,以防潮与电容老化。

重新启用时,执行光源预热和性能验证。


十二、维护记录与管理制度

建立系统化维护档案:

  • 日常维护记录表:记录日期、执行人、项目(清洁、检查、预热等);

  • 定期维护日志:填写季度与年度校准项目及结果;

  • 故障维修单:注明故障现象、原因分析与处理措施;

  • 性能验证报告:保存波长、光度、噪声、漂移等检测结果;

  • 备件更换记录:灯源、滤片、风扇、主板等更换时间。

维护档案应纳入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如 ISO 17025 或 GLP)。


十三、维护保养的关键要点总结

  1. 环境稳定是基础:恒温恒湿、稳压电源、清洁干燥。

  2. 光学清洁最关键:光窗、反射镜、比色皿的清洁直接影响精度。

  3. 光源老化需监控:及时更换氙灯/氘灯,确保光强稳定。

  4. 定期校准保障数据可靠:波长、光度、杂散光与重复性测试缺一不可。

  5. 软件备份与更新:保证数据安全与功能兼容。

  6. 维护记录制度化:所有保养与维修须留档可追溯。

  7. 操作规范化:正确开关机顺序、防尘、防潮、防震,确保仪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