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分光光度计BioMate吸光度测量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前言
吸光度测量是光谱分析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检测方法之一。通过测定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强度,可实现物质定性识别与定量分析。赛默飞(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旗下的 BioMate 系列分光光度计 具备高精度光学系统、稳定的双光源配置与智能化软件算法,在吸光度测量中表现出优异的重复性与准确性。
本文系统介绍 BioMate 分光光度计在吸光度测量中的原理、操作流程、参数设置及误差控制方法,帮助用户掌握标准化测量流程,确保实验结果科学可靠。
二、吸光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1. 光吸收原理
当一束光照射到样品溶液中时,溶质分子会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被吸收部分的光强减少,而未被吸收的部分透过样品进入检测器。
透射光强 III 与入射光强 I0I_0I0 的比值称为透过率 TTT:
T=II0T = \frac{I}{I_0}T=I0I
吸光度 AAA 定义为:
A=−log10T=log10I0IA = -\log_{10}T = \log_{10}\frac{I_0}{I}A=−log10T=log10II0
吸光度与样品浓度 CCC 及光程长度 bbb 之间遵循朗伯–比尔定律:
A=εbCA = ε b CA=εbC
其中 εεε 为摩尔吸光系数(L·mol⁻¹·cm⁻¹),代表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能力。
2. 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即可实现定量分析。当浓度过高时,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或散射效应,线性关系可能偏离,需要稀释样品后重新测定。
三、BioMate 吸光度测量系统概述
1. 光学结构
BioMate 采用 单光束或双光束光学系统:
光源:氘灯用于紫外区(190–350 nm),钨卤素灯用于可见区(350–1100 nm);
单色器:采用高精度光栅系统分离波长;
样品舱:可容纳多种规格比色皿,具有恒温控制功能(部分型号);
检测器:硅光二极管阵列,信号响应快、噪声低。
2. 软件功能特点
自动波长校准与光源切换;
多模式测量(单波长、多波长、时间扫描、定量分析);
实时显示吸光度、透过率与浓度;
支持多格式数据导出与报告生成。
四、样品准备与空白校正
1. 样品要求
样品必须澄清透明,无悬浮颗粒或气泡;
若样品含微量杂质,应经离心或过滤处理;
浓度应控制在吸光度范围 0.2–1.0 A 之间,超出此范围应适当稀释。
2. 比色皿的选择与清洁
| 材质 | 适用波段 | 特点 |
|---|---|---|
| 石英比色皿 | 190–1100 nm | 透紫外性能好,适用于核酸、蛋白测定 |
| 光学玻璃比色皿 | 350–900 nm | 适合可见光区域分析 |
| 塑料比色皿 | ≥400 nm | 一次性使用,适用于快速检测 |
比色皿使用前需以蒸馏水或乙醇清洗,擦拭时应用镜头纸或无尘布,确保透光面无指纹与水迹。
3. 空白校正
空白液应与样品溶剂完全一致,仅不含分析组分。
在测量前应将空白液加入比色皿,放入样品舱中,点击“Blank”键,仪器自动将透过率设为100%(吸光度为0),为后续样品测定提供基准。
五、吸光度测量流程
1. 仪器开机与初始化
打开电源,系统自动执行自检;
检查光源状态与温度是否正常;
完成自检后进入主界面,系统显示“Ready”;
光源预热 15–20 分钟,保证输出稳定。
2. 模式选择与参数设置
在主界面中选择“Fixed Wavelength Mode”模式,设置:
测定波长(如 280 nm、600 nm 等);
数据显示单位(A 或 %T);
测量延时与重复次数(可设定平均值计算)。
3. 样品测量步骤
先测量空白液,完成基线设定;
将样品溶液加入比色皿(体积约占2/3);
将比色皿放入样品槽中,光学面朝向一致;
点击“Measure”,系统立即显示吸光度数值;
若为多个样品,可使用批量模式逐个测量。
4. 多波长吸光度测定
BioMate 支持多波长模式,可同时在2–5个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适用于多组分混合溶液分析或样品特征峰验证。
操作步骤:
在“Multi-Wavelength Mode”输入多个波长;
系统依次自动切换波长并测量;
测量结果以表格形式显示并可导出。
六、吸光度数据的计算与处理
1. 吸光度与透过率转换
系统自动根据测定值计算:
A=−log10(T)A = -\log_{10}(T)A=−log10(T)
例如,当透过率 T=50%T = 50\%T=50% 时,吸光度 A=0.301A = 0.301A=0.301。
2. 浓度计算
若已知样品的摩尔吸光系数 εεε 与光程 bbb,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浓度:
C=AεbC = \frac{A}{ε b}C=εbA
当使用标准曲线法时,系统自动根据方程计算未知样品浓度。
3. 多组样品统计
仪器可计算:
平均吸光度;
标准偏差(SD);
相对标准偏差(RSD%)。
数据可导出至 Excel 进行进一步分析。
七、常见吸光度测量类型
1. 定性分析
通过扫描样品的全波段吸收光谱,确定其特征吸收峰,以识别化合物或评估纯度。
例如,蛋白质在 280 nm 处有特征吸收峰,核酸在 260 nm 处吸收最强。
2. 定量分析
基于朗伯–比尔定律,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样浓度。
实验步骤:
配制不同浓度标准溶液;
测量吸光度并绘制曲线;
求得回归方程 A=kC+bA = kC + bA=kC+b;
代入未知样吸光度求解浓度。
3. 动力学测定
在固定波长下连续测定吸光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用于研究反应速率。
系统自动记录吸光度–时间曲线,并计算斜率或速率常数。
八、吸光度测量误差与控制
1. 仪器误差
| 类型 | 原因 | 控制措施 |
|---|---|---|
| 波长漂移 | 光栅老化或温度变化 | 定期执行波长校准 |
| 光源衰减 | 灯泡老化 | 更换氘灯或钨灯 |
| 光路污染 | 样品飞溅或灰尘 | 清洁样品舱与窗口 |
2. 操作误差
比色皿放置方向不一致;
样品气泡未清除;
空白液选择错误;
稀释比例计算不准确。
为减少误差,应保持比色皿方向固定,严格执行空白校正并做好稀释记录。
3. 样品误差
溶液浑浊导致光散射;
样品氧化、降解或反应不完全;
温度波动影响吸收系数。
可通过过滤、恒温控制与即时测量减少影响。
九、BioMate 吸光度测量的应用示例
1. 核酸定量
波长选择:260 nm(核酸吸收峰);
纯度评估:A260/A280 比值在 1.8–2.0 为高纯核酸;
浓度换算公式:
C(μg/mL)=A260×50C (\mu g/mL) = A_{260} \times 50C(μg/mL)=A260×50
2. 蛋白质测定
波长选择:280 nm;
吸收来源:色氨酸、酪氨酸残基吸收;
线性范围:0.1–1.5 mg/mL;
可用于快速检测溶液蛋白浓度与纯度。
3. 化学比色反应
用于测定离子或化合物浓度,如 Fe³⁺–邻菲罗啉络合物在 510 nm 处有最大吸收峰。通过显色反应可实现痕量元素的比色分析。
十、数据保存与报告生成
1. 数据存储
测量数据可保存在内部存储器或外部 USB 设备中。文件格式包括:
CSV(可编辑数据);
PDF(正式报告格式);
PNG/BMP(光谱图像)。
2. 报告生成
BioMate 可自动生成实验报告,包含:
测定模式与参数;
样品编号与吸光度结果;
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
操作者与日期信息。
报告可直接打印或导出,用于科研记录或质量管理。
十一、维护与校验建议
1. 每日维护
使用前后清洁比色皿与样品舱;
开机后预热光源 15 分钟;
结束后关闭光源再断电。
2. 定期校验
| 校验项目 | 周期 | 方法 |
|---|---|---|
| 波长准确度 | 每季度 | 使用氧化钬滤光片 |
| 吸光度准确度 | 每半年 | 使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
| 杂散光 | 每年 | 检查透光率与基线稳定性 |
定期校验能确保吸光度测量精度长期保持在规范范围内。
十二、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时避免液体溅入光学舱,防止损坏光学组件;
光源运行时禁止打开光学舱盖,以免紫外光灼伤;
使用有机溶剂样品时,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
测定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残液与废弃物;
长时间停机时,关闭电源并加盖防尘罩。
十三、结果可靠性与数据质量保障
1. 重复性测试
同一样品连续测定 5 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 0.5%。
2. 线性验证
用标准溶液系列绘制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 R2R^2R2 应 ≥ 0.999。
3. 对比验证
与已知标准仪器或外部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偏差不应超过 ±2%。
这些措施确保吸光度结果的准确性与可追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