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赛默飞分光光度计BioMate波长调整

赛默飞(Thermo Scientific)BioMate 系列分光光度计是一类高精度紫外–可见光吸收测定仪,波长控制系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概述

赛默飞(Thermo Scientific)BioMate 系列分光光度计是一类高精度紫外–可见光吸收测定仪,波长控制系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波长调整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样品吸收峰位置与定量结果的可靠性,是仪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BioMate 采用全息光栅分光、步进电机驱动以及双光束检测设计,能够在 190–1100 nm 范围内进行精密波长定位。
无论是核酸定量的 260 nm、蛋白检测的 280 nm,还是细胞生长测定的 600 nm,波长设定和校正的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线性与重复性。


二、波长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光源与单色系统

BioMate 的光学系统主要由光源、狭缝、分光元件、检测器构成:

  1. 光源部分:氘灯用于 190–350 nm 的紫外区;卤钨灯或氙灯用于 350–1100 nm 的可见区。

  2. 入射狭缝:控制光束宽度与光通量,防止杂散光。

  3. 分光元件:全息光栅是波长选择核心,通过旋转改变入射光衍射角度,从而选择不同波长的单色光。

  4. 出射狭缝与检测器:出射狭缝确定带宽,硅光电二极管或阵列检测器接收光信号。

2.2 波长驱动系统

波长调节由高精度步进电机控制光栅旋转角度。每步旋转角对应波长变化值约为 0.01–0.1 nm。
系统通过光栅编码器或参考标定点实现闭环控制,保证波长定位重复性优于 ±0.3 nm。

2.3 双光束补偿原理

BioMate 采用双光束光路结构:一束光穿过样品,另一束光作为参比。
两束光在探测器处同步采集信号,仪器以比值计算吸光度,从而抵消光源波动或波长漂移带来的影响。


三、波长调整模式分类

3.1 自动波长设置

这是 BioMate 的默认模式。用户在测定程序中输入目标波长,仪器自动驱动光栅转动至相应角度,完成波长定位。

  • 在单波长模式下,系统一次性调节至设定波长。

  • 在多波长模式下,仪器会依次切换各波长进行测定。

  • 在扫描模式下,系统按步进间隔连续扫描整个波段。

自动波长控制结合位置传感器和反馈机制,能确保每次测定波长重复性一致。

3.2 手动波长调整

在维护、校准或研究特殊谱区时,可进入手动调整模式:

  1. 打开“Manual Wavelength”菜单;

  2. 输入目标波长或旋钮微调;

  3. 观察波长显示变化(以 nm 为单位);

  4. 监测检测器输出信号,确认峰位是否匹配。

手动模式常用于光源强度检查、滤光片验证或特殊样品测试。

3.3 波长扫描模式

当研究未知物或需获得全谱信息时,选择“Scan Mode”:

  • 设定起始与终止波长,如 200–800 nm;

  • 选择步长(Step size)1–2 nm;

  • 设定扫描速度(Slow / Medium / Fast);

  • 启动扫描,仪器连续自动调整波长并记录每点吸光度。

此模式可用于确定吸收峰 λmax,为后续单波长测定提供依据。


四、波长调整的关键参数

4.1 起始波长与终止波长

在扫描实验中,用户必须指定波段范围。

  • 核酸检测:200–350 nm

  • 蛋白质研究:240–320 nm

  • 色素或染料分析:350–750 nm

  • 材料研究:200–900 nm

选择过宽波段会延长扫描时间,过窄则可能遗漏重要峰。

4.2 步进间隔(Step Size)

表示波长每次移动的间隔。

  • 精细分析:0.2–1 nm;

  • 一般测定:1–2 nm;

  • 快速筛查:5 nm。

步进越小,光谱分辨率越高,但采样点增多,时间也更长。

4.3 带宽(Spectral Bandwidth)

带宽表示单色光通过出射狭缝后的波长宽度。
BioMate 常见选项为 1 nm、2 nm、4 nm。

  • 1 nm:分辨率高,适合峰形精细结构研究;

  • 4 nm:光强增强,信噪比高,适合弱吸收样品。

4.4 积分时间

即检测器采样时间,一般在 0.1–2 秒。时间越长,噪声越低,但测定速度减慢。

4.5 平滑与滤波

对扫描数据进行数学平滑处理,常用 3–7 点移动平均法。
合理平滑可消除高频噪声,同时保持峰形不失真。


五、波长校准(Wavelength Calibration)

5.1 校准意义

长期运行中,光栅驱动系统或检测器漂移可能导致波长偏移。
偏差超过 ±1 nm 会显著影响核酸纯度比、吸收峰位置与浓度计算,因此需要定期校准。

5.2 校准方法

方法一:内置自动校准
BioMate 通常配有内部波长校准程序:

  1. 进入“Service – Wavelength Calibration”;

  2. 仪器自动检测氙灯或汞灯的特征谱线(如 253.7 nm、365 nm、404.7 nm、546.1 nm);

  3. 通过比对实测与标准波长差值,系统自动修正。

方法二:标准滤光片法
用于用户自行验证:

  • 使用钕玻璃、钬氧化物、镨氧化物滤光片等标准件;

  • 扫描 200–800 nm;

  • 比较测得峰位与参考标准表;

  • 若偏差大于 ±0.5 nm,应执行校准程序。

方法三:标准溶液法
以苯、全反射玻璃、或重铬酸钾溶液等标准样品测其吸收峰位,确认波长精度


六、波长准确度与重复性

6.1 波长准确度

表示实测波长与标准值的差异。
BioMate 的波长准确度一般优于 ±0.3 nm。
计算公式:

波长偏差=λ测定−λ标准\text{波长偏差} = \lambda_{\text{测定}} - \lambda_{\text{标准}}波长偏差=λ测定−λ标准

若偏差在 ±1 nm 以内,即可满足一般实验需求。

6.2 波长重复性

指在同一条件下多次设定同一波长时的稳定性。
BioMate 的重复性通常为 ±0.1 nm,表明仪器定位系统精度极高。
重复性不足常因机械磨损、灰尘或驱动系统松动造成。


七、波长验证步骤

为确保测定准确性,推荐按以下流程进行定期验证:

  1. 准备标准件:选择钕玻璃或钬滤光片。

  2. 设定扫描范围:200–700 nm,步长 1 nm。

  3. 执行扫描,记录滤光片特征吸收峰。

  4. 与标准峰对比:如 361.5 nm、453.8 nm、536.5 nm 等。

  5. 计算偏差:若超过 ±0.8 nm,应进行系统校准

  6. 记录结果:在仪器日志中保存校验日期与偏差值。

此验证可每季度执行一次,也可在仪器移动或维修后立即进行。


八、波长调整在不同应用中的实践

8.1 核酸纯度测定

设定波长:260 nm 与 280 nm。

  • 自动切换波长模式下,仪器依次测两点吸光度并计算比值。

  • 若波长误差达 ±1 nm,将使 A260/A280 比偏差约 0.05–0.1,影响纯度判断。

8.2 蛋白质比色分析

测量 595 nm(Bradford 法)或 562 nm(BCA 法)。

  • 对于染料吸收峰较窄的反应体系,波长偏移 2 nm 即可能导致结果误差 2–5%。

8.3 细胞生长曲线

采用 600 nm 波长监测浊度。

  • 该波长位于可见区,对仪器波长漂移不敏感,但仍需保持准确性以保证不同批次结果可比。

8.4 光谱扫描研究

波长调整的线性和平滑度直接决定峰位分辨能力。
在高精度研究中(如纳米材料或配位化合物),推荐步长 ≤1 nm、带宽 ≤2 nm,确保谱图细节完整。


九、波长误差与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对策
光栅积尘或划伤波长偏移、灵敏度下降定期清洁光学系统,避免强光暴露
光源老化强度减弱、峰位漂移定期更换氙灯或氘灯
驱动电机磨损波长重复性差检查步进机构,必要时更换电机
环境温度变化光学路径膨胀保持恒温环境(±2 ℃)
振动与冲击机械偏移放置稳固,避免搬动中受震
电子漂移信号不稳定启用自动基线校正功能

十、波长调整的维护与保养

10.1 日常维护

  1. 每次测定前预热 10–15 分钟,让光源稳定。

  2. 定期清理样品舱与光路窗口,防止灰尘干扰。

  3. 每半年进行一次波长验证与记录。

  4. 使用后关闭光源,延长灯寿命。

10.2 专业维护

由专业工程师执行的维护项目包括:

  • 光栅驱动系统校正;

  • 光源光轴调节;

  • 检测器增益调节;

  • 波长扫描线性测试。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维护。


十一、波长调整的操作示例

实例 1:核酸双波长测定

  1. 模式选择:BioTest – DNA。

  2. 波长设置:260 nm、280 nm。

  3. 稀释倍数输入:20×。

  4. 仪器自动切换波长并读取吸光度。

  5. 系统计算 A260/A280 并输出浓度。

实例 2:全谱扫描分析

  1. 模式选择:Spectrum Scan。

  2. 起始波长 200 nm,终止波长 800 nm。

  3. 步长 1 nm,速度中等。

  4. 执行扫描,保存光谱曲线。

  5. 在图形界面读取 λmax(例如 273 nm)。

实例 3:波长校准验证

  1. 插入钬滤光片。

  2. 设定扫描 300–650 nm。

  3. 观察峰位是否对应标准 536.4 nm。

  4. 若偏差大于 ±0.5 nm,执行自动校准。


十二、波长调整的精度提升策略

  1. 定期执行自动校准程序:每月一次可显著提高精度。

  2. 保持环境稳定:温度、湿度和振动均可能影响光栅定位。

  3. 合理设定带宽与步长:确保分辨率与信噪比平衡。

  4. 使用高质量比色皿:低透光皿会造成基线漂移。

  5. 避免频繁切换波长区间:连续跨越紫外与可见区可能引起灯源转换误差,应让系统自动稳定后再测定。

  6. 定期备份校准数据:保存波长修正系数以备追溯。


十三、波长调整与实验结果的关系

正确的波长设定不仅决定峰位,还影响定量线性、吸收灵敏度和反应特异性。

  • 在核酸测定中,260 nm 偏移 1 nm 将导致浓度偏差约 2%。

  • 在色素定量中,若带宽与步长不当,会导致峰形失真,峰值降低。

  • 在动力学实验中,波长漂移会使反应速率曲线失真,影响初速区判断。

因此,波长调整应纳入实验质量控制流程,与空白校正、重复测定并列为关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