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赛默飞分光光度计BioMate检测原理

BioMate 系列属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核心任务是在 190–1100 nm 范围内测定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强度,从而据此推断被测物的浓度、纯度、反应速率或组分比例。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总体概念:UV-Vis 吸收光谱与测量对象

BioMate 系列属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核心任务是在 190–1100 nm 范围内测定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强度,从而据此推断被测物的浓度、纯度、反应速率或组分比例。
样品吸收来自分子轨道或发色团的电子跃迁(π→π*、n→π* 等),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与化学结构、环境(溶剂、pH、离子强度、温度)有关。通过选择性波长与算法,BioMate 将“吸光度 A”转化为“浓度 c”或其他分析量。


二、光路与器件:从光源到探测器

1. 光源
BioMate 采用稳定的连续或闪耀型宽谱光源(如氙灯一体光源或氘/卤钨组合),覆盖 UV 与可见区。氙灯具有即开即测、强度稳定、寿命长等特点;氘灯擅长深紫外,卤钨灯补偿可见近红外。
2. 单色器
宽谱光经入射狭缝进入单色系统,常用全息光栅分光。转动光栅改变衍射角度,选出目标窄带光(带宽一般为 1–2 nm 量级)。带宽越窄,峰形解析更好、杂散光更少,但通光量降低。BioMate 在通光量与分辨率间做了工程优化。
3. 双光束与参比通道
典型 BioMate 为双光束或等效比值测量结构:分光后同时形成“样品光束”和“参比光束”。参比光束通过空白或基准路径,电子学实时取两者比值,以抵消光源波动、窗片污染、器件漂移等共模误差,提高基线稳定性。
4. 样品室与池架
样品置于比色皿(常用 10 mm 光程石英池)。多位池架或自动换样器通过机械定位将不同样品依次置入光路,配合自动空白与池匹配修正,降低位间差异。
5. 探测器与信号链
硅光电二极管/阵列将光子流转换为电信号,经低噪声放大、模数转换(ADC)后进入主控处理。仪器对参比与样品信号求比并取对数,输出吸光度 A。


三、核心公式:比耳-朗伯定律及其扩展

1. 基本形式
吸光度 AAA 与浓度 ccc 及光程 bbb 的关系为:

A=ε(λ) b cA = \varepsilon(\lambda)\, b \, cA=ε(λ)bc

其中 ε(λ)\varepsilon(\lambda)ε(λ) 为摩尔吸光系数,依赖波长与介质。仪器通过测得 AAA 并知晓 bbb 与 ε\varepsilonε(或用标准建立标定关系),推得浓度 ccc。
2. 透射率与吸光度
透射率 T=I/I0T = I/I_0T=I/I0,吸光度 A=−log⁡10T=log⁡10(I0/I)A = -\log_{10}T = \log_{10}(I_0/I)A=−log10T=log10(I0/I)。BioMate 实际测量的是样品与参比光强的比值,从而尽量消除 I0I_0I0 的不确定。
3. 多组分与多波长解算
当样品含多种吸光组分 c1,c2,…c_1, c_2,\ldotsc1,c2,…,在不同波长 λk\lambda_kλk 建立方程组:

A(λk)=∑jεj(λk) b cjA(\lambda_k)=\sum_j \varepsilon_j(\lambda_k)\, b\, c_jA(λk)=j∑εj(λk)bcj

采集足够多的波长即可用矩阵法估计各 cjc_jcj。BioMate 的多波长/差值/比值模式就是该思想的工程实现。
4. 比值法与纯度判别
核酸纯度判据 A260/A280、A260/A230 实质是用比值抵消体积误差与通光量变化,突出谱形差异对组分的指示意义。


四、谱学细节:带宽、杂散光与散射

1. 带宽效应
有限带宽会“平均”相邻波长的吸收,导致峰高偏低、肩峰展宽;在斜率较大区域(如吸收边)误差显著。选择合适带宽对定量尤为关键。
2. 杂散光(Stray Light)
单色器漏入非目标波段光,将在高吸收区“抬高”透射率,表现为高 A 时被压低(尤其 < 250 nm 与 > 900 nm 区域更敏感)。对于高吸收样本,稀释或缩短光程可避免进入杂散光主导区。
3. 散射(浑浊样品)
悬浮颗粒对光束产生瑞利或米氏散射,仪器把散射当作透射,导致 A 偏低。可用匹配溶剂做空白、预过滤/离心、选择较长波长减少散射影响,或采用积分球、双波长差值做修正。
4. 反射与池壁污染
池壁指纹/雾气会引入反射和散射,使透射率异常且重复性变差。规范的池清洁与固定放置方向(记号面朝同侧)可显著降低误差。


五、扫描与动力学:时间与波长维度

1. 全谱扫描
在设定起止波长与步进间隔后,单色器按步进扫描,探测器同步采样,得到吸收光谱。峰位用于定性,峰高或峰面积用于定量或纯度评估。
2. 多波长/差值/比值
在若干特征波长上一次或依次测量,可快速实现多组分定量或背景扣除。例如蛋白直接 280 nm 法可配合 320 nm 背景波长做差减。
3. 动力学模式
固定波长对同一样品进行时间序列采集,用于酶促反应、配位反应、降解过程监测。将初速区间的 ΔA/Δt\Delta A/\Delta tΔA/Δt 换算为速率常数或活性单位。
4. 温控耦合
某些 BioMate 配置恒温池架,结合温度曲线与吸收变化,研究蛋白折叠、寡聚、配体结合的热转变行为(Tm、ΔH 等可由模型拟合获得)。


六、算法与数据处理:从原始信号到报告

1. 基线与空白
空白测量定义 I0I_0I0 或参比,消除溶剂、容器、系统光学吸收。对随波长缓慢起伏的背景,可使用基线拟合与扣除。
2. 平滑与去噪
为提升可读性和峰识别,常用移动平均或 Savitzky–Golay 平滑。平滑窗口过大将损失峰形锐度,影响峰高定量;BioMate 软件通常提供可选窗口与阶数。
3. 标定与回归
单点系数法适合已知摩尔消光系数的目标;多点标准曲线(线性或二次)适合比色法(Bradford、BCA 等)。需关注相关系数、残差分布与回归区间外推风险。
4. 多变量解算
多波长数据用最小二乘求解 c=(E⊤E)−1E⊤A\mathbf{c}=(\mathbf{E}^\top \mathbf{E})^{-1}\mathbf{E}^\top \mathbf{A}c=(E⊤E)−1E⊤A;当吸收谱高度共线时,应引入正则化或选择更具区分度的波长。
5. 不确定度评估
总不确定度来自重复性、回归误差、体积/称量误差、池光程误差与仪器噪声等。用重复测量的标准偏差、空白漂移、标准回收率来量化与追踪。


七、误差来源与性能指标

1. 波长准确度与重复性
以窄峰标准确认光栅定位;偏差将使吸收在陡峭区严重失真。定期校验可确保定性与差值/比值计算可靠。
2. 光度准确度与线性
利用中性密度或已知 ε 的标准体系评估。高吸收区易受杂散光影响,建议将 A 控制在 0.1–1.0(或至 2.0)内。
3. 噪声与漂移
表征短时稳定性(RMS 噪声)与长时稳定性(漂移速率)。双光束、优质电源与控温可降低漂移。
4. 重复性与池间差异
同一样品多次测量的 RSD 反映系统综合稳定性;多位池架可做“池匹配修正”,用空白与标准在各位测定建立校正系数。
5. 体积与光程
移液误差、蒸发损失、微量池残留会直接影响浓度计算。校核池光程(1 mm、2 mm、5 mm、10 mm 等)并在报告中记录。


八、典型生命科学应用的“机理解剖”

1. 核酸定量与纯度(A260、A260/A280、A260/A230)
核酸在 260 nm 有强吸收,蛋白在 280 nm 吸收更强;因此 A260/A280 反映蛋白污染,A260/A230 对有机物与盐类敏感。用 TE 或水作空白,避免表面活性剂、酚类带来的谱形畸变。
2. 蛋白定量

  • 直接法:芳香族残基在 280 nm 吸收,ε 受序列与环境影响,需用系数或参考蛋白校正。

  • 比色法:Bradford(染料结合致峰位红移)、Lowry、BCA(Cu(I)-络合呈色)等,本质是化学计量与光谱响应的耦合,要求严格时间/温度控制与标准曲线线性。
    3. 细胞生长监测(OD600)
    OD600 实质是浊度散射测量,非纯吸收。颗粒尺寸分布、测量容器、搅拌与静置时间都会影响散射;用与培养基匹配的空白、保持取样一致性,可提高可比性。
    4. 多组分体系与药物-蛋白结合
    通过差谱与滴定曲线观察峰位漂移与等吸收点,结合多波长拟合求结合常数。需要严格控温、pH 与离子强度以保证热力学可比性。
    5. 酶动力学
    选择底物或产物的特征波长,采集初始线性时段的 ΔA/Δt\Delta A/\Delta tΔA/Δt,结合 ε 与光程换算速率。通过改变底物浓度绘制米氏曲线,拟合 Km、Vmax;双波长或参考波长可抑制浊度背景。


九、方法学优化与实践要点

  1. 将 A 控制在有效线性区:优先稀释样品或改用短光程池,避免 >2.0 A。

  2. 空白要同体系:溶剂、缓冲盐、添加剂与样品完全一致,池材质与光程一致。

  3. 固定池方向与清洁:池外壁无水珠/指纹,始终同向放置,减少几何与偏振效应。

  4. 做扫描再定点:未知样先做全谱扫描确定 λmax,再设定定量波长;必要时加入参考波长。

  5. 记录环境与流程:温度、放置时间、混匀方式、窗口时间、平滑窗口、回归模型;为再现与溯源提供证据。

  6. 定期校核:波长/光度/杂散光/噪声/漂移按计划验证,更新灯源与清理光路。

  7. 多波长/矩阵法提高选择性:谱带重叠时,选取差异更大的组合波长或做全谱拟合。


十、从“信号”到“证据”:结果可信度框架

  • 可追溯性:方法参数、耗材批号、标品浓度、池号、仪器序列与固件版本。

  • 统计学:重复测量(≥3 次)给出均值、标准偏差与置信区间;标准回收与加标回收检验方法正确性。

  • 鲁棒性:在小幅改变(温度 ±1 ℃、波长 ±1 nm、平滑窗口 ±1 点)下结果是否稳定。

  • 对照与交叉验证:使用替代方法(如荧光法、HPLC 或干化学法)交叉检验关键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