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洗板机5165000清洗效率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清洗效率定义与关键指标
清洗效率,是指在微孔板清洗过程中,仪器能够将孔内残留样本/洗液有效清除,从而使微孔板达到预期净化、减少残液、降低背景信号、提高检测准确性的能力。对于洗板机来说,衡量清洗效率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
残液量(Residual Volume):即在完成分液+吸液+冲洗程序后,每孔内残留未被移除的液体体积。残液量越低,表明洗液覆盖和抽吸能力越好,从而洗净效果更佳。对于 5165000 型号,其残液量规格为 < 2 µL。
分液体积准确性与精密度(Dispense Accuracy & Precision):虽然主用于分液步骤,但精确分液也可直接影响洗液覆盖效率。该设备在300 µL状态下,准确度 < 5%,精密度(CV) < 3%。
循环次数与洗液体积(Wash Volume / Number of Cycles):洗液体积范围为 50 – 1000 µL(适用于96孔板)/循环次数多寡决定洗净覆盖与残液抽吸效率。
可调参数响应能力:如喷头分液高度、吸液高度、吸液速度、模式选择(如Sweep模式)等。这些参数决定喷头液体如何接触孔壁、如何抽吸残液,从而影响卸液效率。设备说明中特别强调:“Through adjustable parameters such as dispense and aspiration height, and aspiration speed, washing performance can be optimized.”
从这些指标来看,清洗效率并非单一参数,而是多个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效率”不仅是速度,也包括“彻底性”(残液少、覆盖好、信号背景低)与“可重复性”。
二、设备本身的性能亮点与清洗效率支持
针对 Wellwash 5165000 型号,其结构与功能设计具备多项有助于提升清洗效率的特性:
2.1 喷头与通道设计
配备 1×8 通道洗头,适用于 96 孔板,通过单行8孔一次清洗来控制流程。设备规格显示为 “Wash Heads 1 × 8” 选项。
装有液位传感器、非加压洗液瓶/废液瓶设计,降低因压力差引起的倒吸或气泡风险,从而稳定液路,避免漏液或残留增加。
2.2 清洗模式与可调参数
支持“清扫吸液模式(Sweep Mode)”以实现极低残液。说明资料提出 “Sweep mode guarantees an extremely low residual volume in the well, resulting in reliable assay results.”
可调 “分液高度/吸液高度/吸液速度” 以适应不同孔板类型或样本性质,从而提升洗液覆盖率、更好抽吸残液。
2.3 参数范围支持
分液体积范围 50-400 µL,洗液体积范围 50-1000 µL(适用于96孔板) 。此较宽范围赋予用户灵活调整能力。
残液量规格小于 2 µL,说明从设备设计角度即对高效率清洗进行了支持。
综上,该设备在结构设计、模式调节、参数设定等方面具备较强技术支持,能够在合理设定下实现较高的清洗效率。
三、影响清洗效率的主要因素
虽然设备本身具备良好性能,但实际清洗效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优化设定、规避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3.1 样本类型和板型
若样本为高蛋白、血清、粘稠液体、有沉淀物或细胞残留物,洗液覆盖困难、喷头容易堵塞、残液抽吸较慢,从而降低清洗效率。
孔板底型不同(例如平底、U-底、V-底、星型底)会影响喷头高度、喷液轨迹、残液抽吸难度。如果喷头高度设定不当,会导致喷头触底或喷液溅落。
孔密度不同(例如96孔 vs 384孔)则对清洗头通道、喷头排布、液体流体力学提出不同要求。虽然5165000 主要针对96孔板,但若切换板型则效率可能下降。
3.2 程序参数设置
分液体积:若体积过低,可能洗液覆盖孔壁不足;体积过高则消耗过多洗液、延长时间,但未必提升效率。正确体积设定影响覆盖效率。
吸液体积与吸液高度:如果吸液体积设定不足或吸液高度离孔底过高,残液量就会大;反之若吸液高度设得太低可能刮底、带入污染物或破坏板底。
速度参数:分液/吸液速度若过快可能产生气泡、液体扰动;过慢影响通量。喷头高度也须配合速度调整。
循环次数与浸泡/振荡:更多循环次数、适当浸泡或振荡有助于提升清洗彻底性,但会增加耗时。若设置不合理,可能效率低下。
模式选择:若使用普通模式而样本需更彻底清洗,则残液可能偏大。采用像 Sweep 模式等更优化模式可提升效率。
3.3 设备状态与耗材状况
喷头通道、软管、滤网、泵体若存在堵塞、沉积、老化、气泡或漏液,就会影响液体流通,从而影响清洗效率。
残液瓶或洗液瓶若满或液位传感器失效,可能导致洗液回流或抽液效率下降。
设备校准状态、对位状态(喷头与板承载位置关系)若偏差,也会影响喷液/抽液路径,进而影响效率。
3.4 操作方法与环境因素
操作人员对程序选择、板放置、喷头高度设定、样本类型识别的熟练程度,影响效率。错误的操作会降低实际清洗效率。
办公环境中的温度、振动、空气流动、液体温度、洗液脱气状况等也可能影响气泡生成、液体流速,从而影响清洗覆盖与抽吸效果。
使用未经脱气或含气泡的洗液将降低效率,因为气泡可干扰喷液或抽液过程。
结合以上因素,可看出“清洗效率”不仅是设备本身性能,更因样本、程序设定、设备状况与操作环境多重因素综合决定。
四、如何优化清洗效率 —— 操作建议与调整方案
基于上述设备性能与影响因素,以下为提升 Wellwash 5165000 清洗效率的操作建议与调整方案:
4.1 初始程序设定建议
对于常规 ELISA 96孔板,建议从分液体积约 200–300 µL 开始,吸液体积略低,如 180-250 µL。
喷头分液高度设为约孔壁2 mm(平底板),吸液高度设为约孔底1–2 mm。
循环次数设为 3 次,速度设为中速。若残液量偏大则逐步增加循环次数或改为缓慢模式。
如需求更高(低背景、高灵敏度),建议选用 Sweep 模式、循环次数4次、分液体积300–350 µL,并可加入浸泡 30–60 秒或振荡步骤。
4.2 针对样本复杂情况调整
若样本为粘稠液体、高蛋白或含沉淀物:
分液体积建议提高至 300–350 µL。
喷头分液高度可适当提高至3 mm,避免喷头触底。
吸液高度可设为2.5 mm以避免触底带颗粒。
循环次数建议4-5次,或者使用 Sweep 模式以更好抽吸残液。
若板型为U型或V型底板:适当提高喷头高度并观察喷液轨迹,避免喷头冲击底部。
4.3 设备保养与状态优化
定期(如每月)检查喷头通道、软管、滤网是否有堵塞或沉淀积累。保持液路通畅,减少阻力以提升液体流动迅速性。
确保洗液脱气,避免气泡进入喷头或管路。气泡会降低清洗效率。
定期校准残液量、喷头输出、分液精准度。如果残液量持续偏高,应检查喷头通道或更换部件。
使用经过过滤的洗液缓冲液,减少颗粒物对喷头或通道造成堵塞。
4.4 程序监控与反馈机制
在每次运行后测定残液量并记录。如发现残液量超出预设(如 >2 µL)或通道间差异较大,应及时调整程序或设备状态。
建议建立趋势监控图表:残液量 vs 时间、循环次数 vs 残液改善、喷头通道输出差异。通过数据反馈优化程序。
若发现某通道输出量长期低于其它通道,应检查该通道喷头、软管或滤网。
4.5 平衡效率与通量
虽然增加分液体积、增加循环次数、加入振荡或浸泡时间可提升清洗彻底性,但也会延长洗板时间、消耗更多洗液。实验室需在“清洗效率”与“通量”之间做合理平衡。
对于批量筛查或高通量检测,当容忍残液稍高且样本简单时,可采用较低循环次数、较小分液体积以提升通量。
对于灵敏度要求高、背景要求低的检测(如低丰度抗原检测、免疫检测),可选择增加循环次数、使用 Sweep 模式、提高分液体积以提升清洗效率。
五、实际应用中的对比策略与绩效评估
在实验室实际使用中,建议将清洗效率作为日常绩效指标,并通过比对不同程序参数/样本类型/维护状态下的结果来评估优化效果。以下为示范策略:
5.1 对比不同程序设定
设定A程序:分液250 µL、循环3次、普通模式,喷头高度2 mm、吸液高度1.5 mm。
设定B程序:分液300 µL、循环4次、Sweep模式,喷头高度2.5 mm、吸液高度2 mm。
对比运行后残液量、背景信号、通道一致性、运行时间、洗液消耗。通过比对发现B程序残液显著更低但耗时稍长;若实验优先强调低残液,则选用B。
5.2 监控设备维护前后效率变化
在设备保养(例如喷头清洗、更换软管)前后进行相同程序运行,记录残液量、分液精度变化。如保养后残液从 2.5 µL 降至 1.2 µL、通道一致性提升,则说明保养对效率改善显著。建议将这些数据纳入年度设备维护报告。
5.3 建立效率基准与持续优化
建立“清洗效率基准”如残液量平均 1.5 µL、分液偏差 <4%、CV <2%。
若某次运行残液量显著高于基准(如 >2 µL)或通道差异增大,应触发程序回顾或设备检查。
通过周期监控(如每月、每季)查看效率趋势,如残液量持续上升,则通过喷头更换、管路清洁、参数调整等措施进行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