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赛默飞洗板机5165000校验流程

该洗板机用于微孔板(常为 96 孔)自动洗涤,是诸如 ELISA 等免疫检测中关键设备之一。其性能(包括分液体积、吸液体积、残液量、洗头通道一致性、液路通畅性等)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密切相关。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校验目的与背景

洗板机用于微孔板(常为 96 孔)自动洗涤,是诸如 ELISA 等免疫检测中关键设备之一。其性能(包括分液体积、吸液体积、残液量、洗头通道一致性、液路通畅性等)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密切相关。校验的目的包括:

  • 确认设备在安装/搬迁/维修后处于可用状态,满足操作规范。

  • 确认液体分配系统(分液/吸液泵、洗头、管路)准确、精密、稳定。

  • 确认残液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从而保证洗液覆盖充分、残留最小。

  • 确认程序运行与用户设定参数一致,避免偏差导致洗板效果下降。

  • 建立设备性能基线,便于后续趋势监控、预防性维护、故障追溯。

因此,校验不仅是设备交付后的首次验证,也应成为定期维护/质控体系中的标准操作。


二、校验项目与指标

在校验流程中,应明确若干关键项目及相应指标。以下是推荐校验项目及其判定标准(可依据实验室内规定略作调整)。

校验项目检查内容判定标准(参考值)
分液体积准确性从洗液瓶通过洗头向微孔板各孔分入设定体积(例如 300 µL)与设定体积偏差 < 5%(该设备规格中 “<5% @ 300 µL”) 
分液体积精密度(重复性)多孔(例如 8 孔)连续分液测量体积CV (变异系数) < 3%(规格 “<3% CV @ 300 µL”) 
残液量(每孔)在完成洗涤程序后测定孔内残留液体体积残液量 < 2 µL(规格 “<2 µL”) 
各通道一致性洗头 8 通道中各通道分液/吸液量/残液量是否一致各通道偏差较小(如 <10%)
程序设定参数符合性分液体积、吸液体积、分液高度、吸液高度、循环次数等设定是否按要求与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 (SOP) 相符
液路/通道通畅性无气泡、无堵塞、洗液瓶与废液瓶状态正常、液位传感器正常运行顺畅,无异常报警
软件/固件状态程序库、日志功能、USB 接口正常、系统时间/语言/板位传感器正常界面反应正常、操作流畅

这些项目构成了校验的核心指标,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验室标准和客户要求修改。


三、所需工具与准备材料

在执行校验前,应准备以下设备与材料:

  • 精密移液器或天平(量程适合检测体积,如 µL 级别)用于测定分液体积与残液量。

  • 微孔板(96 孔)或专用空白板,用于校验操作;建议使用标准无孔样本板或具备标记的测试板。

  • 适合洗液(如去离子水或实验室标准洗液缓冲液),确保分液/吸液过程模拟正常运行条件。

  • 清洁工具:无纺布、软刷、去离子水,用于清洁喷头、液路、软管接头。

  • 校验记录表/日志模板,用于记录每次校验结果、通道情况、操作人、日期、设备编号。

  • 程序文件:选择或编辑一个典型洗涤流程(如分液 300 µL、循环 3 次、吸液体积 280 µL、分液高度/吸液高度标准值等)以用于校验。

  • 设备本身处于安装状态且已清洁、气泡已排除、软管连接正确、洗液瓶/废液瓶液位正常。

准备上述工具与材料可保证校验操作顺利、数据可靠。


四、校验流程详细步骤

以下为建议的详细校验操作流程,建议按顺序执行并记录。流程分为预检/校验执行/结果分析三个阶段。

4.1 预检阶段

  1. 开机检查:确认机器处于待机状态,自检已通过,板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无报警。

  2. 检查洗液瓶与废液瓶连接正常,液位低、高检测状态正常,软管连接无松动/弯折。

  3. 检查洗头安装:确认洗头为 1×8 模型并正确锁定臂上,检查喷嘴尖端无变形、无挂液。

  4. 排气/预冲:执行“Prime”或“Rinse”程序,确保管路内无气泡、液体通道通畅。

  5. 选择适合的测试板并放入板托架,确认板在位检测通过。

  6. 在校验记录表填写设备编号、校验日期、操作人、程序名称、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基本信息。

4.2 校验执行阶段

  1. 选择一个校验用程序:建议设定分液体积为 300 µL、吸液体积为 280 µL、循环次数为 3 次、其他参数(高度、速度)使用实验室标准值。

  2. 启动程序运行:观测分液过程,注意喷头出液是否均匀、无喷溅、无气泡进入孔内。

  3. 程序完成后,立即测定各孔残液量。测定方法可用移液器抽取残液或依据天平测重换算。记录每孔残液。

  4. 对于分液准确性与精密度:在校验板上执行多次分液(例如 8 孔或 16 孔),用移液器或称量方法测定实际体积,与设定体积比较。计算平均值、偏差与 CV。

  5. 对于通道一致性:将上述测定按通道归类(每条通道对应一个孔位置组),比较各通道分液量、残液量是否有异常偏低或偏高。

  6. 对于程序设定验证:在仪器菜单中核对当前程序参数(分液量、吸液量、循环次数、模式、喷头高度、速度等)是否与实验室标准程序一致。

  7. 若发现异常(如某通道输出异常、残液量偏高、液位传感器报警等),应停机并检查相应喷头通道、软管连接、滤网或泵是否堵塞,记录问题并处理后再次运行。

4.3 结果分析与判定

  1. 按照判定标准计算:

  • 分液平均体积偏差是否在 < 5%。

  • 重复测定 CV 是否 < 3%。

  • 残液量是否 < 2 µL。

  • 通道间差异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例如 ±10%以内)。

  • 程序设定是否符合标准操作。

  1. 若所有指标满足要求,则判定设备校验合格;如有项目不合格,则记录问题原因、采取措施、更换耗材、清洗喷头或维修后重新校验。

  2. 在记录表中签字确认操作人、复核人,并注明“校验通过”或“复验安排”及复验日期。

  3. 归档校验报告,并更新设备校验状态标签(例如在设备旁贴上 “校验合格 日期:xxxx 年 xx 月 xx 日 下次校验:xxxx 年 xx 月 xx 日”)。


五、校验频次建议与趋势监控

校验并非一次性工作,应纳入定期设备验证制度。推荐频次如下:

  • 首次安装/搬迁/维修后:必须执行完整校验流程。

  • 定期校验:建议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简化校验(如残液量检测、通道一致性检查、程序设定核对)。

  • 关键参数趋势监控:建议每次校验结果(如残液量、CV、通道差异)录入趋势表,观察是否存在性能下降趋势(如残液量逐月上升、CV逐渐变大、某通道持续低于平均值)。若发现趋势异常,应提前安排维修或更换。

  • 用户实验室标准或法规要求:若设备用于质量管理体系(如 GLP/ISO 17025/ISO 15189 等),校验频次可能需每月、每季度或每年执行,并在档案中保存完整记录。

通过趋势监控,可从校验数据中预见设备磨损或性能下降,从而提前维护,避免运行中断或数据异常。


六、校验记录与文件管理

为保证校验流程合规且可追溯,建议做好以下文档管理:

  • 建立“设备校验报告模板”,包括:设备型号、序列号、校验日期、操作人、校验项目、结果数据(平均、偏差、CV、残液量、通道差异)、判定结论、备注、复验计划。

  • 将报告归档至设备档案夹,同时在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中登记。

  • 建立“校验趋势表格”,长期记录关键参数数值,以图表方式反映设备性能变化。

  • 建议将校验报告旁附上“故障/偏差处理记录”,包括发现问题、原因分析、处理措施与再校验结果。

  • 在设备操作现场贴上“校验合格标签”,注明下次校验日期,提醒操作人员注意。

  • 定期(如每年)由管理层或质量负责人审核校验记录、趋势图、设备状态,判断是否需更换设备或升级。

上述记录与管理不仅利于内部质量控制,也便于外部审核、设备验收与实验室认证。


七、常见问题与应对建议

在校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建议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 残液量偏高:可能喷头通道堵塞、吸液高度设置不当、循环次数不足。建议先清洗喷头、检查管路、再校验。

  • 某通道输出量异常低:可能对应的喷嘴堵塞、管路弯折、滤网阻塞。建议拆卸喷头通道清洗或更换喷头。

  • 分液体积偏差大或 CV 高:可能泵磨损、分液通路气泡、软管老化、液体粘度变化。建议排气、检查泵、换软管。

  • 程序设定与实际不符:可能操作员误操作、程序被修改、USB 程序导入错误。建议锁定程序库、验证程序版本。

  • 气泡或喷头挂液:可能洗液未脱气、喷头高度过低、液体贴壁。建议脱气洗液、调高喷头、减慢分液速度。

  • 记录不完整或缺失:易导致审核风险。建议强制每次校验后立即记录、签字、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