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洗板机5165000校验流程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校验目的与背景
该洗板机用于微孔板(常为 96 孔)自动洗涤,是诸如 ELISA 等免疫检测中关键设备之一。其性能(包括分液体积、吸液体积、残液量、洗头通道一致性、液路通畅性等)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密切相关。校验的目的包括:
确认设备在安装/搬迁/维修后处于可用状态,满足操作规范。
确认液体分配系统(分液/吸液泵、洗头、管路)准确、精密、稳定。
确认残液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从而保证洗液覆盖充分、残留最小。
确认程序运行与用户设定参数一致,避免偏差导致洗板效果下降。
建立设备性能基线,便于后续趋势监控、预防性维护、故障追溯。
因此,校验不仅是设备交付后的首次验证,也应成为定期维护/质控体系中的标准操作。
二、校验项目与指标
在校验流程中,应明确若干关键项目及相应指标。以下是推荐校验项目及其判定标准(可依据实验室内规定略作调整)。
| 校验项目 | 检查内容 | 判定标准(参考值) |
|---|---|---|
| 分液体积准确性 | 从洗液瓶通过洗头向微孔板各孔分入设定体积(例如 300 µL) | 与设定体积偏差 < 5%(该设备规格中 “<5% @ 300 µL”) |
| 分液体积精密度(重复性) | 多孔(例如 8 孔)连续分液测量体积 | CV (变异系数) < 3%(规格 “<3% CV @ 300 µL”) |
| 残液量(每孔) | 在完成洗涤程序后测定孔内残留液体体积 | 残液量 < 2 µL(规格 “<2 µL”) |
| 各通道一致性 | 洗头 8 通道中各通道分液/吸液量/残液量是否一致 | 各通道偏差较小(如 <10%) |
| 程序设定参数符合性 | 分液体积、吸液体积、分液高度、吸液高度、循环次数等设定是否按要求 | 与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 (SOP) 相符 |
| 液路/通道通畅性 | 无气泡、无堵塞、洗液瓶与废液瓶状态正常、液位传感器正常 | 运行顺畅,无异常报警 |
| 软件/固件状态 | 程序库、日志功能、USB 接口正常、系统时间/语言/板位传感器正常 | 界面反应正常、操作流畅 |
这些项目构成了校验的核心指标,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验室标准和客户要求修改。
三、所需工具与准备材料
在执行校验前,应准备以下设备与材料:
精密移液器或天平(量程适合检测体积,如 µL 级别)用于测定分液体积与残液量。
微孔板(96 孔)或专用空白板,用于校验操作;建议使用标准无孔样本板或具备标记的测试板。
适合洗液(如去离子水或实验室标准洗液缓冲液),确保分液/吸液过程模拟正常运行条件。
清洁工具:无纺布、软刷、去离子水,用于清洁喷头、液路、软管接头。
校验记录表/日志模板,用于记录每次校验结果、通道情况、操作人、日期、设备编号。
程序文件:选择或编辑一个典型洗涤流程(如分液 300 µL、循环 3 次、吸液体积 280 µL、分液高度/吸液高度标准值等)以用于校验。
设备本身处于安装状态且已清洁、气泡已排除、软管连接正确、洗液瓶/废液瓶液位正常。
准备上述工具与材料可保证校验操作顺利、数据可靠。
四、校验流程详细步骤
以下为建议的详细校验操作流程,建议按顺序执行并记录。流程分为预检/校验执行/结果分析三个阶段。
4.1 预检阶段
开机检查:确认机器处于待机状态,自检已通过,板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无报警。
检查洗液瓶与废液瓶连接正常,液位低、高检测状态正常,软管连接无松动/弯折。
检查洗头安装:确认洗头为 1×8 模型并正确锁定臂上,检查喷嘴尖端无变形、无挂液。
排气/预冲:执行“Prime”或“Rinse”程序,确保管路内无气泡、液体通道通畅。
选择适合的测试板并放入板托架,确认板在位检测通过。
在校验记录表填写设备编号、校验日期、操作人、程序名称、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基本信息。
4.2 校验执行阶段
选择一个校验用程序:建议设定分液体积为 300 µL、吸液体积为 280 µL、循环次数为 3 次、其他参数(高度、速度)使用实验室标准值。
启动程序运行:观测分液过程,注意喷头出液是否均匀、无喷溅、无气泡进入孔内。
程序完成后,立即测定各孔残液量。测定方法可用移液器抽取残液或依据天平测重换算。记录每孔残液。
对于分液准确性与精密度:在校验板上执行多次分液(例如 8 孔或 16 孔),用移液器或称量方法测定实际体积,与设定体积比较。计算平均值、偏差与 CV。
对于通道一致性:将上述测定按通道归类(每条通道对应一个孔位置组),比较各通道分液量、残液量是否有异常偏低或偏高。
对于程序设定验证:在仪器菜单中核对当前程序参数(分液量、吸液量、循环次数、模式、喷头高度、速度等)是否与实验室标准程序一致。
若发现异常(如某通道输出异常、残液量偏高、液位传感器报警等),应停机并检查相应喷头通道、软管连接、滤网或泵是否堵塞,记录问题并处理后再次运行。
4.3 结果分析与判定
按照判定标准计算:
分液平均体积偏差是否在 < 5%。
重复测定 CV 是否 < 3%。
残液量是否 < 2 µL。
通道间差异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例如 ±10%以内)。
程序设定是否符合标准操作。
若所有指标满足要求,则判定设备校验合格;如有项目不合格,则记录问题原因、采取措施、更换耗材、清洗喷头或维修后重新校验。
在记录表中签字确认操作人、复核人,并注明“校验通过”或“复验安排”及复验日期。
归档校验报告,并更新设备校验状态标签(例如在设备旁贴上 “校验合格 日期:xxxx 年 xx 月 xx 日 下次校验:xxxx 年 xx 月 xx 日”)。
五、校验频次建议与趋势监控
校验并非一次性工作,应纳入定期设备验证制度。推荐频次如下:
首次安装/搬迁/维修后:必须执行完整校验流程。
定期校验:建议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简化校验(如残液量检测、通道一致性检查、程序设定核对)。
关键参数趋势监控:建议每次校验结果(如残液量、CV、通道差异)录入趋势表,观察是否存在性能下降趋势(如残液量逐月上升、CV逐渐变大、某通道持续低于平均值)。若发现趋势异常,应提前安排维修或更换。
用户实验室标准或法规要求:若设备用于质量管理体系(如 GLP/ISO 17025/ISO 15189 等),校验频次可能需每月、每季度或每年执行,并在档案中保存完整记录。
通过趋势监控,可从校验数据中预见设备磨损或性能下降,从而提前维护,避免运行中断或数据异常。
六、校验记录与文件管理
为保证校验流程合规且可追溯,建议做好以下文档管理:
建立“设备校验报告模板”,包括:设备型号、序列号、校验日期、操作人、校验项目、结果数据(平均、偏差、CV、残液量、通道差异)、判定结论、备注、复验计划。
将报告归档至设备档案夹,同时在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中登记。
建立“校验趋势表格”,长期记录关键参数数值,以图表方式反映设备性能变化。
建议将校验报告旁附上“故障/偏差处理记录”,包括发现问题、原因分析、处理措施与再校验结果。
在设备操作现场贴上“校验合格标签”,注明下次校验日期,提醒操作人员注意。
定期(如每年)由管理层或质量负责人审核校验记录、趋势图、设备状态,判断是否需更换设备或升级。
上述记录与管理不仅利于内部质量控制,也便于外部审核、设备验收与实验室认证。
七、常见问题与应对建议
在校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建议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残液量偏高:可能喷头通道堵塞、吸液高度设置不当、循环次数不足。建议先清洗喷头、检查管路、再校验。
某通道输出量异常低:可能对应的喷嘴堵塞、管路弯折、滤网阻塞。建议拆卸喷头通道清洗或更换喷头。
分液体积偏差大或 CV 高:可能泵磨损、分液通路气泡、软管老化、液体粘度变化。建议排气、检查泵、换软管。
程序设定与实际不符:可能操作员误操作、程序被修改、USB 程序导入错误。建议锁定程序库、验证程序版本。
气泡或喷头挂液:可能洗液未脱气、喷头高度过低、液体贴壁。建议脱气洗液、调高喷头、减慢分液速度。
记录不完整或缺失:易导致审核风险。建议强制每次校验后立即记录、签字、归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