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洗板机5165000维护周期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维护周期设计背景与重要性
仪器如 Wellwash 5165000 属于实验室中用于微孔板清洗的重要设备,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实验的可靠性。随着使用次数、使用样本类型、环境条件、耗材状态等因素变化,设备性能可能逐渐下降,例如喷头通道堵塞、泵效率下降、残液量增加、清洗效果降低。建立合理的维护周期,有助于:
防止设备性能逐步变差,保证洗板结果一致性;
提前发现、并处理消耗件磨损/老化的问题,减少突发故障;
将设备维护标准化、可追踪、可审计,利于实验室质量管理;
优化设备运行寿命和使用成本,提升投资回报率。
因此,合理设计维护周期并实施,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荐维护周期框架
根据设备使用频率、样本复杂程度、实验通量、环境状况等,可将维护周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每日维护(每 一天)
每周维护(每 一周)
每月维护(每 一月)
季度/半年维护(每 三至六个月)
年度维护(每 一年)
下面针对每一级周期,说明其主要任务、操作内容、以及建议依据。
2.1 每日维护
— 使用频繁且样本类型较为标准的实验室,建议每日结束运行后进行基础维护。
任务包括:
清空并检查废液瓶,确保液位标识正常,无溢出或反吸风险。
检查洗液瓶液位,补充或更换洗液,确保下次运行顺利。
启动设备“冲洗程序”或“引液/预冲程序”(Prime/Rinse)以排除残液与气泡。
清洁设备外观:洗头臂、板托架、气溶胶盖表面应无液滴、尘埃、残液痕迹。
检查喷头是否有悬挂液滴或明显残留物挂壁,如有可用无纺布轻擦喷头尖端。
简要记录当日运行板数、是否有异常报警、喷头状态、残液情况(如观察到明显变化)。
每日维护虽然任务简单,但频繁执行可有效阻止问题累积,保证第二天使用顺畅。
2.2 每周维护
— 建议每周设定一次较深入的检查维护流程。包含每日任务外,还应加入以下内容:
拆检查洗液瓶、废液瓶及其支架,清洗瓶体、检查管接头状态、软管是否有弯折或变色。
检查喷头安装状态、观察喷头尖端/吸孔口是否有沉积或堵塞迹象。
检查液位传感器、板在位检测传感器是否工作正常。
启动一次空板运行程序,观察残液量、喷头输出一致性、通道有无性能下降迹象。
查阅设备日志,记录本周发现的各类运行情况,如报警频率、泵运行声音变化、液体流量变化。
若发现喷头某通道出液慢、残液偏高、运行中振动异常,应及时安排喷头清洗或软管检查。
建议每周末将维护记录归档,并设定下周检查重点。
每周维护比每日更深入,在发现潜在问题和预防性能下降方面更具效力。
2.3 每月维护
— 每月为设备设定一次较为全面的维护周期,其任务包括:
基于每周检查结果,若发现喷头磨损显著、残液量增大、吸液/分液体积变化,应更换喷头或关键零部件。
拆卸喷头与通道连接软管,清洗喷头尖端、吸孔、连接接口,并检查 O-环、密封件是否老化或损坏。
检查并更换软管/滤网。尤其为处理血清、高蛋白、粘稠样本的实验室,软管易积沉淀,应定期更换。
检查设备的机械臂、洗头臂、板托架是否动作平稳、无卡顿、无磨损声。适当润滑活动部件。
检查设备外壳、靠背空间、散热通风通道是否有尘埃积聚,建议使用干净吹气或无尘布清扫。
运行一次标准程序后,测定残液量、检测喷头不同通道输出量、记录当前设备性能指标。
更新维护日志,包括所有更换件、更换日期、发现异常、采取措施、下次预定日期。
每月维护关注设备整体状态,可显著降低突发故障风险、确保性能稳定。
2.4 季度/半年维护
— 在设备使用强度较高或样本类型复杂的实验室环境下,建议每三至六个月开展一次深度维护检查。其内容包括:
对喷头、泵、电机、阀门进行状态评估或校准。检查泵流量、分液吸液体积是否偏离标称值。
检查洗液瓶、废液瓶、管路连接件是否有材料疲劳、裂纹、渗漏。可能需要更换瓶体或管接头。
检查软件/固件更新情况,确认 USB 记录、日志、程序版本是否为最新。更新用户界面或维护程序。
若设备支持,应下载日志文件,分析设备使用量、故障次数、喷头通道寿命、残液趋势。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维护周期或更换计划。
对操作人员进行一次操作培训或复训,提醒喷头维护、管路清洁、故障识别等内容。
将所有检修、更换和测试结果归档,形成运营报告,为实验室管理或仪器审核提供依据。
季度/半年维护通过系统化分析与校准把控设备状态,是提升可靠性和延长寿命的关键环节。
2.5 年度维护
— 每至一年或每使用某个预定运行小时数后,建议实施年度维护或服务合同维护。内容包括:
安排设备厂商或授权服务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包含泵、驱动机械部分、更换关键耗材(如喷头、软管、密封件)、校准整个系统。
检查设备电源线、插头、内部电源模块、接地状态、软件版本、安全认证状态。
测量设备输出指标(如分液精度、吸液精度、残液量)是否仍满足规格。若偏离,应视为更换或大修时机。
审核维护日志、运行记录、残液趋势、喷头寿命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设备升级或更换。
更新设备维护手册、操作手册版本,重新签署设备保养协议。
对操作人员再次培训并评估技能掌握情况,制定来年维护计划。
年度维护是确保仪器长期可靠运行、符合实验室认证标准(如 ISO 或GLP)所必须的顶层管理。
三、设备状态监控与维保触发指标
除了按期执行维护任务,也建议建立设备状态监控机制,以便“按需”预警并触发额外维护。关键监控指标包括:
残液量趋势:如果测得残液量逐月上升(例如从 1.5 µL 提升至 3 µL以上),意味着喷头或通道磨损或堵塞。
喷头通道输出不均:各通道出液量差异增大、某通道流量下降或不出液。 这常为喷头通道堵塞或软管问题。
泵抽液或吸液声音异常:如抽液变慢、有气泡声或震动大,可能泵磨损、管路漏气、滤网堵塞。
运行中报警次数增加:如液位传感器报警、板在位检测失败、气溶胶盖检测失败等。表明设备状态可能偏离正常。
试剂用量异常:如洗液消耗量逐渐下降或废液瓶溢出次数增加,可能说明流程设定不当或设备内部漏液。
设备机械动作卡滞或噪音:如洗头臂运动缓慢、板承载移动卡顿、振荡功能异常,这些提示机械部分需要检修。
当上述任一指标异常或持续偏离基线,应提前进行“额外维护”——可能介于月度与季度之间,防止严重故障。
同时建议将监控数据记录在设备维护日志中,并建立“绩效趋势图”,比如残液量 vs 时间、喷头更换次数 vs 板数、维修次数 vs 年度等,以便管理与决策。
四、将维护周期制度化与记录化
为确保维护周期真正有效,建议实验室或设备管理团队从以下几方面执行:
制定设备维护计划表:列出每项维护任务(每日/每周/每月/季度/年度)、预定日期、责任人、执行状态、备注。
建立维护日志:每次维护执行后记录:维护日期、执行人、执行任务、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更换件编号、下次计划日期。
评级与预警制度:当监控指标超过预设阈值(如残液量 > 2 µL,喷头通道输出差异 > 10%)时启动“预维护通知”。
培训与审核:每年至少一次对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确保理解维护周期要求与操作流程。
备件库存管理:与维护周期同步,确保关键耗材(喷头、软管、滤网、O-环)有足够库存,不因延误更换造成停机。
设备历史档案:保存所有维护记录、服务报告、耗材更换记录、监控数据趋势图,为仪器生命周期管理、实验室认证提供依据。
制度化维护流程可将“经验型操作”转化为“制度化管理”,更有利于长期稳定运行。
五、针对不同实验环境的维护周期调整建议
不同实验室环境对设备的磨损、消耗速率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维护周期做适当调整。
通量极高/连续运行型实验室:如每天处理大量板数且样本类型复杂(高蛋白、血清、多样本)——建议将每月维护周期缩短至每两周一次,并将季度维护提前为每两个月一次。
普通通量型实验室:如日常几十块板、样本类型统一、背景较低——可按标准每日/每周/每月/季度/年周期执行。
低通量/备用设备环境:如设备偶尔使用或作为备用——可将每月维护改为每两个月一次,但仍建议保留每次使用前后简单冲洗程序,以防长期闲置造成管路结晶或气泡。
高粘稠样本/特殊样本实验室:如使用高蛋白、粘稠液体、含颗粒样本——建议喷头、软管更换周期缩短,残液监控更频繁(如每运行 100 板检测一次),以防堵塞或性能下降。
根据实际环境灵活调整周期但不建议去除任何周期层级,以免维护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