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洗板机5165000程序编辑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程序编辑的整体架构与逻辑思路
在该设备中,“程序”指的是一系列预设的操作步骤,用于定义微孔板清洗流程。这些步骤包括吸液(aspirate)、分液(dispense)、浸泡(soak)、振荡(shake)、暂停(pause)等。程序编辑的目的在于:
统一洗板流程、便于重复使用;
精确控制每一步的参数(如体积、速度、高度、次数);
提高实验重复性和通量控制;
保证洗板质量(低残液、液体覆盖充分、无气泡)且减少人为误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程序编辑可由设备前面板通过菜单完成,也可通过 USB 将程序导入/导出,以便多台设备统一流程。手册中也有“Creating a protocol”、“Exporting and importing”相关章节。
程序编辑包括以下主要组成:
程序名称与基本信息(如板型、通道数)。
步骤序列(按顺序定义每个操作步骤)。
每个步骤的参数设置(体积、高度、速度、时间、循环次数等)。
模式选择(例如常规模式或 Sweep 模式)。
存储与调用机制(设备端保存、USB导入导出)。
测试与验证(确保程序按预期运行)
理解好上述架构,有助于在编辑过程中系统化操作,并在后续维护或优化时具备清晰思路。
二、进入编辑菜单与新建流程的操作步骤
以下为从打开菜单、创建新程序、编辑、保存到执行的一整套操作流程。假定用户使用该机型并熟悉基本操作。
2.1 进入菜单
在设备开机且自检完成后,从主界面选择“Protocol”或“程序”菜单。
在菜单中可看到已有程序列表,也可选择“新建程序”或“编辑程序”。
若已有程序可编辑,选择该程序后点击“编辑”;若新流程,选择“新建”。
2.2 命名与基本设置
输入程序名称,如 “ELISA-Wash3x250” 以便后期识别。
选择板型:对于 5165000 型号通常为 96 孔板(1×8 通道模式)。确保板类型与洗头配置匹配。
若设备支持板排列(横向/纵向),确认方向;以及是否为整板或条形式。
确定是否启用 “Quick-Start” 快捷键,以便将来一键启动该程序。
2.3 编辑步骤序列
在程序编辑界面选择 “Add Step”(添加步骤)。
在弹出窗口选择步骤类型,例如:Aspirate、Dispense、Soak、Shake、Pause 等。
按需将所需步骤按顺序添加。例如典型序列:
Prime(管路预冲)
Dispense(分液)
Soak(浸泡)
Aspirate(吸液)
Repeat Dispense/Soak/Aspirate 根据循环次数
End/Stop
若需循环执行某一段,可在编辑中设定循环次数,如 “Loop steps 2-4, 3 times”。
若需要在程序中加入 “Pause” 步骤(暂定等待)以便人工干预或观察,也可添加。
2.4 设置每步参数
对于每一个步骤,需详细设定以下参数:
体积(Volume):例如分液体积 250 µL,吸液体积 230 µL。
高度(Height):喷头距离孔壁或孔底的距离,如分液高度设为距离孔壁 2 mm。
速度(Speed):可选慢、中、快;例如分液速度设为中速。
浸泡时间(Soak Time):例如 30 秒。
振荡参数(如果 Shake 步骤):设定振荡速度和时间,如低速 5 Hz、10 秒。
循环次数(Cycles):如 “repeat steps 2-4 for 3 cycles”。
模式(Mode):如普通模式或 Sweep 模式。
其他设置:如板方向、通道定义、是否检测板在位、是否检测液位。
2.5 保存与命名
编辑完毕,点击 “Save” 或 “保存程序”。
若设备支持可选择 “Save as new” 或 “Overwrite existing”。
保存后建议将程序导出至 USB 以备份或在其它设备导入。设备手册中 “Exporting and Importing a protocol” 章节说明了此功能。
最后确认是否可设为快捷键(如 F1-F3)或可在主界面一键启动。
三、参数详解与建议设定
在程序编辑中,各参数对洗板效果至关重要。以下为常见参数及其建议值、作用和注意事项。
3.1 分液体积 (Dispense Volume)
建议范围(对于 5165000 型号 96 孔板):50-400 µL。
建议值:200-300 µL 为常规 ELISA 应用。
较低体积优点:减少洗液用量、缩短时间;缺点:可能覆盖不充分、残液较多。
较高体积优点:覆盖充分、洗净效果佳;缺点:洗液消耗多、时间稍长。
若使用的是血清、高蛋白样本、背景强样本,建议提高分液体积至 300-350µL。
3.2 吸液体积 (Aspirate Volume)
建议略低于分液体积,如分液 250 µL,可设为吸液 230-240 µL。
吸液体积偏低可能导致残液量较多;过高可能损伤孔底或带入气泡。
可结合循环次数与模式(如 Sweep 模式)进行优化。
3.3 分液高度 & 吸液高度
分液高度 (Dispense Height):建议距离孔壁 2-3 mm;若是底型为 V 形或星形,应适当提高以避免喷头触底。
吸液高度 (Aspire Height):建议距离孔底 1-2 mm(平底板);如果板底形状特殊应提高至 2-3 mm。
注意:喷头距离过近容易刮伤板或产生扰动,距离过远可能喷液溅落、气泡生成。
3.4 吸/分液速度 (Speed)
分液速度:建议中速;若液体粘稠、颗粒较多或想减少气泡,可设慢速。
吸液速度:建议中速为佳;若发现泵拉液较慢、残液偏高或气泡多,可适当调整。
注意:速度过高可能导致液滴溅出或气泡生成,影响洗净效果。
3.5 循环次数 (Cycles)
对于普通 ELISA 清洗:建议 3 次循环。
若残液要求更低、样本复杂:建议 4-5 次。
结合分液/吸液体积、模式(如 Sweep)一起设定。
3.6 浸泡时间 (Soak Time) 与振荡 (Shake)
浸泡时间可设 0-60 秒,建议常规为 30 秒。浸泡有助于洗液渗透附着物,使其更易被洗除。
振荡步骤(如果设备支持):可设低速(如 5 Hz、10 秒)以助洗液覆盖析出。
程序编辑时可选择是否包含 Soak 或 Shake 步骤。
3.7 模式选择 (Mode)
普通模式 (Normal):速度快,适合通量要求高、背景容忍度较高的实验。
清扫吸液模式 (Sweep):适合低残液需求、高灵敏检测场景,其吸液过程包括两个高度吸取步骤。手册中对此有说明。
在程序编辑阶段选择合适模式至关重要,因为模式影响循环设计、吸液高度、残液控制。
四、程序优化与常见情景设置
在多种应用环境中,应根据实际实验需求调整程序。以下为若干常见情景与对应编辑建议。
4.1 常规 ELISA 应用
分液体积:250 µL
吸液体积:230 µL
分液高度:2 mm
吸液高度:1.5 mm
循环次数:3 次
浸泡时间:30 秒
模式:普通模式
保存程序名称如 “ELISA_Std3x250”
4.2 高灵敏检测/低背景需求
分液体积:300 µL
吸液体积:280 µL
分液高度:2.5 mm
吸液高度:1.8 mm
循环次数:4 次
浸泡时间:45 秒
模式:Sweep 模式
程序名称如 “HighSens_4x300_Sweep”
4.3 粘稠样本或高蛋白背景
分液体积:350 µL
吸液体积:330 µL
分液高度:3 mm(避免喷头触底)
吸液高度:2.5 mm
循环次数:4-5 次
浸泡时间:60 秒
模式:Sweep 模式或特定加强模式
程序名称如 “Viscous_5x350”
4.4 备用快速模式
分液体积:200 µL(节省洗液)
吸液体积:180 µL
循环次数:2 次
模式:普通模式
快速启动可设为 F1 快捷键
程序名称如 “Fast_2x200”
通过以上情景分析,操作人员可以依据实验类型快速选择或编辑程序,并结合实际残液检测情况不断优化参数。
五、安全与保存导出
程序编辑过程中亦需关注设备安全、数据管理与流程标准化。
5.1 安全注意事项
在编辑程序之前,请确保设备安装正确、洗头与管路已正确连接、液位传感器正常。
若样本为传染性或高风险(如生物安全等级较高的样本),程序中可加入暂停步骤、提示用户取出板或进行消毒。
在程序导出/导入时,务必检查设备型号匹配,确保在其它设备上运行前校验参数。
保存程序之前,建议先在空板或模拟板上运行一次,确认无误后用于正式样本。
5.2 程序导出与备份
设备配备 USB 接口,可将程序导出为文本或文件格式,以便在其它设备导入,或作为备份。手册中 “Exporting and Importing a protocol” 有专门说明。
导出流程如下:从菜单选择 “Export protocol” → 选择程序 → 将文件保存至 USB。
导入流程:插入 USB →菜单 “Import protocol” →选择文件 →确认导入。
建议每编辑一次程序后立即导出备份,并在实验室内部存档,以便追踪版本、修改记录。
5.3 程序版本管理
对于同一种应用(如 ELISA)建议统一命名格式,如 “ELISA_V1_3x250” 表示版本 1,3 循环,250 µL 分液。
每次优化或修改后增加版本号(如 V2, V3…),并在导出文件中备注修改内容。
建议在实验室内建立“程序库”,且在实验操作日志中记录所用程序版本、运行时间、操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