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洗板机5165000清洗程序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清洗程序设计思路
在使用该设备进行例如 ELISA 等 96 孔板清洗操作时,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程序,确保洗液分配、废液吸除、残液量低、重复性好。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洗板类型与洗头匹配。该型号为 1×8 通道洗头,适用于标准 96 孔板。
确定洗步数/循环次数:通常根据实验需求(抗体-抗原结合强度、背景要求、样本粘稠度等)决定循环次数。
决定洗液 (Dispense) 体积、吸液 (Aspire) 体积、清洗体积 (Wash volume)、残液目标值。该设备残液量低于 2 µL,可通过设定“Sweep”模式获得更低残液。
设定分液/吸液高度、吸液/分液速度、浸泡时间、是否振荡(Shaking)等附加参数,以优化清洗效率。
安全检测/预处理:包括板检测、液位监测、管路预冲(Prime)等。
基于以上思路,下面将按照典型操作流程展开清洗程序的各步骤。
二、清洗程序参数设定指南
在设置清洗程序前,应先进入设备主界面菜单,选择“新建程序”或在已有模板上编辑。以下参数建议供参考,并可根据具体实验调整。
2.1 板型与循环次数
板型选择:一般为 96 孔板(Landscape 模式),对应 1×8 洗头。
循环次数(Wash Cycles):建议设置为 3-5 次,对于背景低、结合弱的检测可设 2-3 次;对于粘稠样本或高结合、要求低残液可设 4-5 次。
是否开启预洗(Pre-wash)或 Prime:建议每次操作前执行一次“预冲”程序,以清除管路内气泡。
2.2 液体体积参数
分液(Dispense Volume):建议范围 200-300 µL/孔(设备允许 50-400 µL);若样本或洗液较浓,可增加至 350-400 µL。
吸液(Aspire Volume):可设为略低于分液量,例如 180-280 µL,以确保吸尽底部残余。
清洗体积(Wash Volume):建议设为 500-1000 µL/孔以保证孔壁充分清洗(设备支持 50-1000 µL)
预冲体积(Prime Volume):典型为 5-100 mL,总管路冲洗用,设备规格支持此范围。
2.3 吸液/分液高度与速度
吸液高度(Aspire Height):距离孔底约 1-2 mm(平底板为例);如果使用 V-底或星形底板,应提高至 2-3 mm,以避免洗头挂底。
分液高度(Dispense Height):距离孔壁约 2-3 mm,确保洗液沿孔壁均匀分布。
吸液速度(Aspire Speed):建议中速,如样本较粘稠可设为慢速。
分液速度(Dispense Speed):可为中高速,以提高通量,但要注意不要引起气泡或溅落。
2.4 浸泡、振荡与模式选择
浸泡时间(Soak Time):建议 30 秒左右,如抗体-抗原结合较紧密或样本复杂,可增加至 60 秒。
振荡功能(Shake):如设备支持,可设低速(例如约 5 Hz,振幅 2.5 mm)以促进洗液与孔壁接触。设备说明中有振荡速度等级。
模式选择:可选择“普通模式(Normal)”或“清扫吸液模式(Sweep)”。Sweep 模式可在两个不同高度吸液,从而极大降低残液。
2.5 安全检测与程序保存
启用“板在位检测”(Plate Presence Sensor):若无微孔板放置,则仪器不启动。
启用“液位监测”:洗液瓶或废液瓶液位异常时设备报警并停止操作。
确认气溶胶盖已关闭并安装妥当,尤其处理有生物危险样本时。
保存程序至设备内部,建议为操作命名如 “ELISA-Wash3x200” 等,以便重复调用。设备一般可存储多个程序。
三、清洗程序执行流程详解
下面逐步说明从启动前准备到程序结束的具体流程,结合上述参数完成一次典型清洗。
3.1 启动准备
设备通电,系统进行自检。
检查洗液瓶(Buffer A)是否装有合适洗液,检查废液瓶是否空或未满。
将微孔板放入板托架中,并确保板被夹持器固定、位置正确。
确保气溶胶盖关闭,安全防护就绪。
执行预冲(Prime)程序:仪器将洗液从洗液瓶推入管路,清除气泡、润滑系统。
如发现气泡、管路阻塞或洗头移动异常,应立即停止、检查。
3.2 程序启动与分液阶段
在主界面选择已保存的程序,确认参数。
设备将洗头移动到微孔板上方,定位好洗头位置。
启动分液:洗头从洗液瓶抽取设定体积(如 200 µL),然后按设定高度分液至每孔。
在分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洗液是否均匀分布、无滴漏、无气泡或飞溅。若发现异常,可停止并重新调整分液高度/速度。
3.3 洗循环阶段
设备按照设定循环次数(如 3 次)执行:分液 → 吸液。
吸液时洗头下降至设定高度(如 1-2 mm以上),抽取剩余液体。若模式为 Sweep,则先在较高位置吸液,再降至底部位置再次吸液,从而降低残液。
若设定浸泡时间,则在分液后暂停设定秒数,让洗液充分作用于孔内壁。
若设定振荡,则洗头或孔板会以低频振荡,帮助洗液覆盖底壁。
每循环结束后,系统自动移动至下一列/行继续操作,直到全部孔洗完并完成设定循环次数。
3.4 吸废液与结束阶段
所有循环完成后,设备执行废液吸取:将井中残液通过洗头通道排入废液瓶。
显示屏提示“程序完成”,用户可从板托架中取出微孔板。
建议立即进行“冲洗通道”程序或部分清洗流程,以防止管路内残液干涸或结晶。
废液瓶应及时清空、清洗、更换洗液瓶并做好记录。
四、清洗模式与残液控制分析
该仪器提供多种清洗模式,其中“普通模式”与“Sweep 模式”是最常用。理解其作用可帮助用户优化残液量和数据重复性。
4.1 普通模式(Normal)
在普通模式下,洗头下降至预设高度(如 1-2 mm),然后开始吸液。此模式操作速度快、流程简单。
优点:通量高、操作快速。
缺点:残液量相对较高,可能达几 µL,若目标是极低背景或高灵敏检测,则可能不够理想。
4.2 清扫吸液模式(Sweep)
Sweep 模式则在两个高度位置进行吸液:首先在较高位置(如孔壁处)吸取液体,随后洗头下降至底部再次吸液,从而更彻底地移除残余液体。
此模式可将残液量降低至不足 2 µL,甚至更低。
优点:残液量极低,有助于提高信号-背景比、增强检测灵敏度。
缺点:执行时间略长、耗洗液略高;不适合通量要求极高且背景允许大一点的场合。
4.3 模式选择建议
若为常规 ELISA、背景允许,可选择普通模式以提高通量。
若为高灵敏检测、信号弱或样本复杂(如血清、高蛋白、粘稠介质),建议启用 Sweep 模式。
每次模式切换后建议做残液检测(可用染料/显色反应测定残液量)以验证实际效果。
五、优化建议与应用场景
优化建议
确保洗液品质:使用过滤、脱气后的缓冲液,避免气泡、颗粒堵塞洗头或管路。
定期校准吸液/分液体积,确保分液体积/吸液体积准确。设备规格为 50-400 µL 分液体积范围。
建议固定使用一套参数(如分液体积、循环次数、吸液高度)以保证实验重复性。
定期检查管路及洗头,避免洗头堵塞、管道弯折、气泡或残液积累。
对于不同板底(平底、U-底、V-底、星型底)应调整吸液高度/分液高度,以适应孔体几何差异。
保持废液瓶及时清理并更换洗液瓶,避免废液积累或交叉污染。
建议将 USB 程序模板导出并在多台设备间共享,实现实验流程标准化。
应用场景
常规 96 孔 ELISA 检测:使用普通模式、分液 200-300 µL、循环 3-4 次。
高灵敏度免疫检测:启用 Sweep 模式、分液 300-350 µL、吸液高度低、循环 4-5 次。
多样本、高通量筛选:可考虑将循环次数减少(如 2 次),提升速度但牺牲部分残液控制。
若将来扩展至细胞洗涤、384 孔板等应考虑升级设备型号。
六、注意事项与故障防范
注意事项
洗液和废液瓶均为非加压设计,确保安全使用。
在处理可能含有病原体样本时,务必关闭气溶胶盖并采取生物安全措施。
洗头不得直接触碰孔底或孔壁,以防刮伤底板或产生交叉污染。
洗液体积、循环次数设定应考虑样本类型、板底形式、抗原-抗体反应强度等。
程序修改后应进行验证测试(例如残液量测定、背景-信号比对)确保效果。
长时间不使用设备时,应执行管路冲洗/保护程序,避免残液沉淀或结晶。
常见故障与处理
残液量过高:可能是吸液高度设定太高、分液高度不当、模式未切换为 Sweep。建议降低吸液高度、启用 Sweep 模式、增加循环次数。
洗头滴液/溢液:可能分液速度过快或洗液滴落于板外。建议降低分液速度、检查洗头密封状况。
液体抽不动/无洗液抽入:可能洗液瓶液位过低、管路气泡、泵故障。建议检查液位、执行预冲、查看泵状态。
板未识别:板传感器故障,或板放置不正确。建议确认板是否按规范放置、传感器是否脏污。
程序结束但残液仍多:可能循环次数不足、浸泡时间太短、洗液体积过小。建议适当增加循环次数、延长浸泡时间、增大洗液体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