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默飞细胞计数仪Invitrogen Countess 3 FL Automated Cell Counter清洁步骤
质保3年只换不修,厂家长沙实了个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清洁与维护的重要性
Invitrogen Countess 3 FL 自动细胞计数仪是一款高精度的光学与荧光成像设备,其性能稳定性与数据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定期清洁与维护。
细胞样品、培养液残留、荧光染料沉积及灰尘等污染物若未及时清理,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成像模糊或背景信号增加,影响细胞识别精度;
聚焦误差或亮度不均,降低图像清晰度;
光学窗口污染,造成荧光信号衰减;
样品槽堵塞,影响载片插入与定位;
污染扩散风险,导致交叉污染或样品失真。
因此,建立科学、标准化的清洁程序是保证仪器长期稳定运行和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
二、总体清洁原则
“使用后即清洁”——每次实验结束后,应立即进行表面与样品槽清洁。
“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先清洁外壳和显示屏,再处理载片槽与光学窗口。
“使用适宜的清洁剂”——严禁使用有机溶剂或强酸碱清洗光学部件。
“防止二次污染”——每次清洁应使用新的擦拭材料或经灭菌的棉签。
“记录与追踪”——对定期和深度清洁应进行记录,纳入实验室设备维护档案。
三、所需清洁工具与试剂
| 类别 | 名称 | 用途 |
|---|---|---|
| 清洁液体 | 70% 异丙醇(IPA) | 常规消毒与油脂去除 |
| 纯水 / 去离子水 | 冲洗与中和残留物 | |
| 中性实验仪器清洗液(pH 6–8) | 深度清洁样品槽 | |
| 光学镜片专用擦拭液 | 清洁光学窗口 | |
| 无尘布 / 镜头纸 | 擦拭镜头和表面 | |
| 棉签(细头) | 清洁难以触及的部位 | |
| 微型吸尘器(可选) | 清除通风口灰尘 | |
| 防静电手套 | 防止指纹污染光学面 | |
| 紫外灭菌灯(可选) | 进行无菌消毒处理 |
四、清洁周期与类型
| 清洁类型 | 频率 | 清洁范围 | 目的 |
|---|---|---|---|
| 日常清洁 | 每次使用后 | 样品槽、外壳、显示屏 | 去除残留与防污染 |
| 每周维护 | 每周一次 | 光学窗口、载片槽内部 | 防止荧光沉积 |
| 每月深度清洁 | 每月一次 | 光路系统、通风口、接口 | 去除积尘、延长寿命 |
| 季度检查 | 每季度 | 光源模块、过滤片、风扇 | 检查老化与功能 |
| 年度维护 | 每年 | 全系统检修 | 确保长期性能稳定 |
五、日常清洁步骤
1. 关闭电源与断开连接
完成实验后,退出所有应用程序;
关闭电源,拔下电源线与 USB 设备;
等待 3–5 分钟,确保光源冷却。
2. 清洁外壳与显示屏
用无尘布蘸取少量 70% IPA,轻轻擦拭外壳表面;
对显示屏使用微湿镜头纸,从上向下单方向擦拭,避免液体渗入边缘;
禁止使用玻璃清洁剂或含氨溶液,以防损伤触控层。
3. 清洁载片槽
使用干净棉签蘸取去离子水或中性清洗液;
沿载片槽内部边缘缓慢擦拭,去除残留细胞或培养液;
若有干固沉积,可轻轻旋转棉签进行溶解处理;
用干净棉签再次擦拭以去除水分。
4. 清洁样品接触面
用 IPA 轻拭载片接触金属或塑料表面;
等待完全干燥后再插入新载片;
确保无残留液滴,以免腐蚀或污染。
5. 检查光学窗口
打开样品槽盖,目测光学窗口(上方与下方透镜);
若有灰尘或污迹,用镜头纸蘸取光学清洁液轻轻擦拭;
切勿施加压力或使用硬物接触镜面。
六、每周维护与内部清洁
1. 光学窗口深度清洁
使用光学镜头清洁液蘸湿镜头纸;
以螺旋方式从中心向外擦拭;
若残留染料或荧光物质顽固,可重复操作 2–3 次;
完成后用干镜头纸轻拭干燥。
2. 样品槽防堵清理
将无尘棉签插入载片槽底部清除细微颗粒;
使用注射器或移液器吹入少量去离子水清洗;
避免液体倒流入仪器内部。
3. 光源出口检查
使用柔软刷或气吹清除光源区域灰尘;
若发现积垢或发黄,应记录并联系技术人员更换光源模块。
4. 通风孔与外部接口清理
用干燥的刷子或微型吸尘器清除通风口灰尘;
检查 USB、LAN 接口是否有污垢或氧化;
可使用无水乙醇轻拭接口边缘。
七、每月深度清洁流程
1. 光路系统维护
在关闭电源状态下,打开维护面板;
使用镜头纸清洁内部反光镜与滤光片;
若滤光片表面出现划痕或荧光残留,应更换新件;
检查通道切换装置运转是否顺畅。
2. 荧光模块清洁
各通道(Green、Red、Far Red)滤镜组应避免染料沉积;
使用干净棉签蘸光学清洁液擦拭滤镜边缘;
禁止用强溶剂(如丙酮、甲醇)清洗,以防破坏镀膜层;
清洁完成后,开机进行荧光强度校准以验证通道性能。
3. 内部风道与散热系统
清除风扇格栅灰尘,确保空气流通;
检查散热片表面是否有附着物;
如需拆卸,应由专业人员执行,以避免损坏电路板。
4. 校准检测
完成深度清洁后,运行系统校准功能;
校准包含:聚焦测试、光照均匀性检测、通道强度平衡。
结果存档以便性能追踪。
八、特殊部位清洁方法
1. 光学镜头
使用镜头纸蘸取镜头清洁液(乙醇:乙醚=7:3);
从中心向外螺旋式轻拭;
禁止直接喷洒液体在镜头表面。
2. 触摸屏边缘
使用略湿的无尘布擦拭边框;
禁止液体渗入缝隙;
清洁后用干布擦拭防止水迹。
3. 电源键与接口区域
用干棉签轻轻擦拭,避免残液进入;
定期检查是否松动或氧化。
4. USB 与网络接口
若插拔频繁,可使用 IPA 清洁接口表面;
保持干燥以防短路。
九、防污染与消毒策略
1. 样品残留控制
在每次检测结束后立即擦除载片槽内液体残留;
对含有高浓度荧光染料的样品,应使用去离子水多次冲洗。
2. 无菌环境维护
对于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的实验,可在仪器周围设置紫外灭菌灯;
每日使用前进行 15 分钟紫外照射;
清洁时避免化学品直接接触内部光学件。
3. 污染物处理
废弃的载片、棉签与擦拭纸应统一丢入生物废弃物容器;
禁止与普通垃圾混合,以防交叉污染。
十、常见清洁错误与预防
| 错误操作 | 可能后果 | 正确做法 |
|---|---|---|
| 使用丙酮或强酸碱清洁光学件 | 镀膜脱落、镜头损坏 | 使用光学专用清洁液 |
| 擦拭未冷却光源 | 光学玻璃热裂 | 等待冷却后操作 |
| 直接喷洒液体至显示屏 | 液体渗入造成短路 | 使用微湿布擦拭 |
| 未关闭电源进行清洁 | 短路或触电风险 | 清洁前务必断电 |
| 重复使用脏棉签 | 污染扩散 | 每次使用新材料 |
| 未干燥即开机 | 光学窗结雾 | 完全干燥后再通电 |
十一、长期维护与保养计划
1. 半年维护
检查光源亮度衰减;
更新聚焦校准参数;
检查电缆与接插件紧固程度。
2. 年度维护
由专业技术人员执行全系统检测;
更换老化滤光片与光源模块;
清理风道灰尘并检查电源模块温度稳定性;
更新软件至最新版本,确保算法匹配。
3. 存放保养
若长时间不使用,应拔下电源并覆盖防尘罩;
环境湿度保持 40–60%,避免凝露;
每月开机一次以维持系统活性。
十二、清洁后验证与记录
1. 验证项目
光学窗口检查:无污迹、无划痕;
样品槽检测:载片插入顺畅;
图像质量测试:背景信号均匀、无杂光;
荧光通道检查:各通道信号强度稳定。
2. 记录内容
清洁日期与操作者姓名;
所用清洁剂批号与浓度;
清洁部位与完成状态;
异常情况与处理措施。
清洁记录应归档保存至少一年,符合实验室质量体系(GLP、ISO 17025)要求。
十三、特殊情境下的清洁方案
1. 荧光染料污染
若仪器被强荧光染料(如 PI、FITC)污染:
使用 10% 乙醇溶液擦拭污染表面;
再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
进行一次荧光通道校准,以确保残留信号消除。
2. 样品泄漏事故
立即关闭仪器电源;
使用吸水纸吸干液体;
用中性清洗液擦拭泄漏区域;
检查是否有液体渗入光学腔,如有需联系工程师。
3. 长期使用后光学退化
若光学窗口出现永久性污渍,可使用光学抛光布轻拭;
若仍无改善,应更换窗口或镜头组件。
十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问题 | 原因分析 | 解决方法 |
|---|---|---|
| 图像模糊 | 光学窗口污染或聚焦偏移 | 清洁窗口并重新聚焦 |
| 背景亮度不均 | 光源出口积尘 | 清洁光源通道 |
| 荧光信号弱 | 滤镜被污染或老化 | 清洁或更换滤镜组 |
| 样品槽卡顿 | 干固残留物堵塞 | 清洁并润滑槽位 |
| 屏幕反应迟钝 | 污垢或静电积聚 | 清洁触控表面并接地放电 |
十五、清洁安全注意事项
清洁操作前务必断电并等待冷却;
使用异丙醇等易燃液体时禁止靠近明火;
佩戴手套、防护眼镜,避免化学品接触皮肤;
不得擅自拆卸光源或电路模块;
若误入液体内部,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修。
十六、设备清洁管理制度建议
建立**《仪器清洁维护记录表》**;
指定专人负责维护,定期培训操作人员;
每季度进行一次维护审查;
结合设备管理系统进行电子化记录和提醒;
将清洁流程纳入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
十七、清洁标准验证指标
| 项目 | 测试方法 | 合格标准 |
|---|---|---|
| 光学窗口透光率 | 使用标准光源检测 | ≥98% |
| 荧光信号稳定性 | 检测标准微球信号漂移 | ≤3% |
| 样品槽残留检测 | 检测无细胞或杂质残留 | 0 视野污染 |
| 表面洁净度 | 目测与紫外照射 | 无可见污迹 |
| 空气通风 | 风速检测 | ≥额定值 90% |
所有项目均合格后,仪器方可恢复使用。
十八、清洁后的性能恢复测试
清洁完毕后应执行一次完整性能测试:
开机运行自检程序;
检测标准样品,确认计数精度在 ±5% 范围内;
校验荧光信号稳定性与亮度;
生成性能验证报告并存档。
十九、环境与存储建议
仪器应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实验环境;
周围保持清洁,无灰尘或腐蚀性气体;
避免强震与高湿;
定期清理防尘罩内积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