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赛默飞超低温冰箱TSX500-86CA自动除霜系统

TSX500-86CA 的自动除霜系统被设计为:在不干扰储存温度、不影响样本安全、同时最小化能耗和开门恢复时间的前提下,自动识别霜冻状态、启动除霜周期、完成除霜恢复,并将影响降至最低。

一、系统目标与必要性

在超低温环境(-80 °C 左右)运行的样本储存设备中,除霜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

  • 箱体开门或环境湿度较高时,湿气进入箱体、在冷表面结霜或结冰,形成热阻。

  • 冰霜积累会阻碍气流循环、降低换热效率,从而延缓温度恢复、增加能耗、影响稳定性。

  • 在超低温存储条件下,温度恢复速度与波动控制至关重要,除霜设计若不合理,会直接影响样本安全。
    因此,TSX500-86CA 的自动除霜系统被设计为:在不干扰储存温度、不影响样本安全、同时最小化能耗和开门恢复时间的前提下,自动识别霜冻状态、启动除霜周期、完成除霜恢复,并将影响降至最低

主要目标包括:

  • 防止冷凝器、回风口、门封等关键部位霜冻积累。

  • 保持箱体内部气流通畅、温度恢复速度快。

  • 在除霜过程中,始终控制样本区温度偏移在可接受范围内。

  • 自动化、无需人工频繁干预,同时记录除霜历史,支持维护追踪。


二、除霜机制与工艺流程

自动除霜系统的核心在于将霜或冰的热阻及时消除,恢复热交换效率。其主要工艺步骤如下:

2.1 识别霜冻状态

系统通过多种检测手段评估是否需要除霜:

  • 温度传感器监测:当冷凝器表面温度、回风温度或箱体内部温差超过设定阈值(例如冷凝器上升率减缓或回风口温度持续偏高)时,判断霜层阻热。

  • 压缩机运行效率监测:变频压缩机负载、冷凝器压力不降或压缩功率上升,提示制冷效率下降。

  • 周期计时与使用记录:结合开门次数、湿度环境、使用频率,系统预估霜积累规律,预设置除霜窗。

2.2 除霜启动流程

当判断进入除霜状态后,系统执行以下流程:

  1. 暂停冷却制冷循环或将其降至低功耗运行模式。

  2. 启动加热器或加热丝(通常布置在门封、回风口或蒸发器表面)升温,使霜层融化。

  3. 风机加速运行,促进热空气流通,加快除霜过程并将释放的水汽排出。

  4. 开启排水/凝水排出路径,防止融水重结冰造成二次问题。

  5. 完成后,系统重新恢复冷循环并恢复设定温度。

2.3 除霜完成与恢复

  • 系统通过温度回落曲线、蒸发压力回归、风机静压恢复等参数确认除霜已生效。

  • 收尾阶段压缩机以优化模式运行,迅速将箱体恢复至设定状态,同时温差控制在±0.2 °C以内。

  • 除霜事件被记录于内置日志,含开始时间、持续时长、除霜能耗、冷却恢复时间。


三、热工影响与性能优化

自动除霜系统在热工层面对设备性能影响显著,TSX500-86CA 设计中对其进行了优化铺陈。

3.1 冷凝器/蒸发器热阻补偿

霜层增加传热阻力,导致蒸发温度上升、压缩比增大。TSX500-86CA 通过快速检测霜层出现与优化加热流程,将热阻提升期缩短,保证热工链路稳定。

3.2 气流通道保护

除霜流程关注的不仅是霜层,还包括气流道中可能的湿气、冰珠与二次结冰。系统在除霜同时启动风机大流量运转,避免冷空气滞留及再次结霜,从而维持室内气流稳定。

3.3 温度扰动控制

任何除霜过程都会伴随温度上升风险。TSX500-86CA 通过分阶段控制加热功率及风机流量,将温度偏移控制在设定范围内,同时确保样本处于安全冻存状态。

3.4 能耗与时间优化

  • 除霜间隔根据使用条件智能调整,避免过频启动。

  • 加热功率与风机参数经过优化,以最少能量完成除霜。

  • 平衡除霜频率与恢复时间,实现“更少次数、快速恢复”式运行。


四、系统设计细节与构成要素

4.1 硬件要素

  • 加热丝或加热器:布置在门封、回风口或蒸发器附近,采用耐低温材质,功率按设计定向。

  • 湿气检测/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盘管融水收集槽、排水泵或重力排水结构。

  • 风机与导流件:在除霜期间切换至大流量模式,确保冷空气替换、湿气排出。

  • 控制器与传感器:包括霜冻估算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缩机负荷传感器、风机静压检测器。

4.2 软件控制与逻辑模块

  • 定期除霜逻辑:基于小时计时器、开门次数、环境湿度综合触发。

  • 事件驱动除霜逻辑:当探测到霜冻特征(如压缩机功率异常、回风温度异常)时即时触发。

  • 优先保障逻辑:当样本高价值或温度偏离严重时,系统可暂缓除霜,优先恢复低温状态。

  • 日志记录功能:每次除霜启动/完成均自动记录,包括原因、时长、恢复时间、温度偏移、能耗数据。

4.3 用户界面与操作提示

  • 在主控触摸屏上设置“除霜”菜单,用户可查看下一次预定除霜时间、历史除霜详情、当前除霜状态。

  • 系统在将要进入除霜前给予提示:例如“将在 30 分钟后启动除霜,建议暂缓开门取样。”

  • 除霜过程中屏幕显示倒计时与状态,如“加热中”、“风机强循环”或“恢复冷却中”。


Five、维护与管理策略

5.1 定期维护

  • 检查加热器是否积尘或损坏;

  • 清洁排水通道、防止融水重新结冰堵塞;

  • 检查风机叶片和导流件,确保除霜期间高效气流。

  • 检查门密封条与加热条,确保除霜后的气密良好。

5.2 除霜记录审查

每月至少导出一次除霜历史数据,包括:次数、累计时长、平均恢复时间、平均温偏、能耗。这些数据用于判断是否需要维修或优化。

5.3 调整除霜策略

根据现场环境(如高湿实验室、高频开门区段)适当缩短或延长除霜间隔,以平衡样本安全与能耗效率。

5.4 样本安全建议

除霜过程中避免大量取样或装载操作,建议在非繁忙时段安排除霜,并确保样本区有辅助监控。


六、性能验证与用户影响

  • 系统设计经过产品说明书中“对于门开/新存样本热负荷可快速回温”描述以体现其控制性能。 

  • 在用户手册中提到由于湿气高、开门频繁会加快霜积累,需“定期除霜”以维护性能。

  • 合理除霜间隔与流程显著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温度恢复快、样本安全保障高。

对于用户而言,自动除霜系统的关键价值包括:

  • 降低手动劳动与维护频次;

  • 减少因霜冻造成的降温缓慢、温度波动、样本暴露风险;

  • 提升设备控制稳定性、延长寿命、保持能效;

  • 通过自动记录提高管理透明度、支持审计。


七、应用场景与优化建议

7.1 高湿环境

在湿度高、开门频繁的实验室,建议将除霜触发阈值适当降低,如增大风机强循环时间、缩短除霜间隔。

7.2 样本量大、操作频繁场景

该类场景中门体扰动多,除霜策略可设为“开门后30分钟启动补偿除霜”,以及时清除形成的湿气积。

7.3 节能优先环境

若使用环境对温度恢复要求不极端,除霜间隔可适当延长,降低除霜次数,从而进一步节能。

7.4 各类维护周期建议

维护团队应结合除霜记录,每半年检查一次加热器性能、排水系统通畅性、门封状态。


八、未来发展方向

  • 集成人工智能化霜层预测模型,根据使用行为、环境湿度、开门频次等数据预测最佳除霜时间点。

  • 采用自适应加热算法,根据霜层厚度估算加热时间和风机运行时长,以极低能耗完成除霜。

  • 引入红外或超声波霜测传感,实现更精细的霜层厚度与热阻量化监测。

  • 优化融水排除与干燥流程,进一步压缩除霜期间温度扰动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