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赛默飞荧光定量PCR仪QuantStudio 3实验注意事项

QuantStudio 3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是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推出的中通量实时定量检测系统,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操作简便和数据分析智能化等优势。其应用范围涵盖基因表达分析、病原体检测、突变分型、拷贝数变异和药物靶点筛查等领域。

一、概述

QuantStudio 3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是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推出的中通量实时定量检测系统,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操作简便数据分析智能化等优势。其应用范围涵盖基因表达分析、病原体检测、突变分型、拷贝数变异和药物靶点筛查等领域。

然而,即便是性能先进的PCR仪,也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荧光定量PCR实验对操作细节极其敏感,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Ct值漂移、扩增曲线异常或结果误判。掌握QuantStudio 3的实验注意事项,能有效提高检测准确性、降低误差并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本文将从实验前准备、样品处理、体系配制、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维护保养等多个层面,系统阐述QuantStudio 3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二、实验前准备

1. 实验室环境要求

  • 实验室应保持恒温20–25°C,相对湿度低于70%;

  • 避免阳光直射和强风环境,防止光学信号干扰与温度波动;

  • 实验区应分区管理,包括试剂准备区、样品处理区、扩增检测区三部分,禁止交叉操作;

  • 使用超净工作台或PCR专用操作台进行样品与体系制备,防止气溶胶污染。

2. 电源与设备检查

  • 确保QuantStudio 3连接稳压电源,电压波动不超过±5%;

  • 开机前确认设备状态正常,电源指示灯亮,触屏响应灵敏;

  • 检查温控模块与上盖是否干净无划痕;

  • 定期进行系统自检(Self-Test)以确认光学通道与温度模块正常。

3. 校准状态确认

  • 在实验前应检查光学校准(Optical Calibration)与温控校准(Thermal Verification)状态;

  • 若仪器长时间未使用(>3个月),建议重新进行光学及热循环校正;

  • 确认通道灵敏度平衡,防止不同荧光信号强度偏差。


三、样品处理注意事项

1. 模板提取与纯度控制

  • 模板DNA或cDNA应具备高纯度(A260/A280=1.8–2.0);

  • RNA模板需经DNase处理,避免基因组DNA干扰;

  • 对环境样品或临床样品应采用专用提取试剂盒,防止抑制物残留;

  • 模板应避光、低温保存(–20°C),使用前完全融化并混匀。

2. 模板浓度与稀释

  • 模板浓度过高可能导致非特异扩增,过低则信号不稳定;

  • 建议稀释至1–10 ng/反应(DNA)或等效1–100 ng(cDNA);

  • 稀释使用无核酸酶水或低EDTA TE缓冲液;

  • 稀释后模板应小体积分装,避免反复冻融。

3. 防止污染

  • 所有操作使用一次性滤芯吸头;

  • 样品加样区与扩增区必须分开;

  • 定期使用10%漂白液或75%乙醇清洁工作台;

  • 实验后应对移液器进行紫外灭菌处理。


四、试剂与体系配置注意事项

1. 试剂准备

  • 所有试剂应在冰上操作,避免长时间室温放置;

  • 冻存试剂使用前完全融化并轻轻混匀,不可剧烈震荡;

  • 检查有效期与保存条件,过期或反复冻融超过3次的试剂不得使用;

  • 使用专用Master Mix(如PowerUp SYBR Green或TaqMan Fast Advanced)。

2. 引物与探针

  • 引物浓度建议0.2–0.5 μM,探针浓度0.1–0.25 μM;

  • 避免高GC含量或二聚体结构;

  • 若采用多重检测,探针荧光染料应选择光谱分离良好的组合(如FAM/VIC/ROX/Cy5)。

3. 体系配置顺序

  • 建议先配制Master Mix,再加入模板;

  • 每次实验应留出10%余量,防止移液损耗;

  • 加样顺序固定,避免孔位错乱;

  • 加样后轻轻敲打或短暂离心,使液体集中于孔底。

4. 对照设置

  • NTC(无模板对照):用于检测污染;

  • 阳性对照:用于验证体系有效性;

  • 内参基因对照:用于相对定量分析校正;

  • 标准品系列:用于绝对定量标准曲线建立。


五、反应板与封膜操作

1. 板材选择

  • 使用赛默飞原厂光学透明96孔板与封膜,以确保透光率和密封性;

  • 若使用第三方耗材,需确认兼容性,否则可能造成信号衰减或光反射干扰。

2. 封膜技巧

  • 封膜前确保孔口无气泡与液滴;

  • 使用压膜器平稳覆盖,避免皱褶与气泡;

  • 贴膜后轻压确保密封严实,防止蒸发;

  • 不得重复粘贴或二次封膜。

3. 离心步骤

加样及封膜后进行短暂离心(1000–2000 rpm,30秒),使反应体系完全沉底并排除气泡。


六、仪器操作注意事项

1. 板架安装

  • 确认模块温度与实验板匹配(96孔标准板对应标准模块);

  • 轻放反应板,确保四角贴合平整;

  • 上盖关闭时应均匀施力,不可斜压或用力过猛。

2. 程序设置

  • 设定正确的反应体系(SYBR Green或TaqMan Probe);

  • 检查荧光通道配置与采集点;

  • 程序包括初始变性、循环扩增及熔解曲线;

  • 退火温度需与引物Tm值相符(一般为55–65°C)。

3. 运行监控

  • 启动实验后不得随意开盖;

  • 实时观察扩增曲线,若信号异常可暂停检测并记录原因;

  • 若中途断电,仪器会保存已完成循环数据,但建议重新实验以保证完整性。


七、数据分析与结果判定

1. 基线与阈值设置

  • 自动分析模式适用于常规实验;

  • 若曲线漂移或背景高,可手动调整阈值线,使其穿越指数增长区;

  • 基线范围建议在3–15个循环之间,避免包含扩增信号。

2. Ct值判定标准

  • 有效Ct范围一般为15–35;

  • Ct>38表示模板量极低或假阳性;

  • NTC应无信号或延迟Ct>40,否则存在污染。

3. 熔解曲线分析(SYBR体系)

  • 单一尖锐峰表示扩增特异性良好;

  • 多峰或肩峰代表非特异产物或引物二聚体,应重新设计引物或调整退火温度。

4. 标准曲线验证

  • 线性相关系数R²≥0.99;

  • 扩增效率在90–110%之间;

  • 斜率应介于–3.1至–3.6之间。

5. 相对定量计算

  • 采用ΔΔCt法:

ΔCt=Ct目标基因−Ct内参基因ΔCt = Ct_{目标基因} - Ct_{内参基因}ΔCt=Ct目标基因Ct内参基因ΔΔCt=ΔCt样品−ΔCt对照ΔΔCt = ΔCt_{样品} - ΔCt_{对照}ΔΔCt=ΔCt样品ΔCt对照表达倍数=2−ΔΔCt表达倍数 = 2^{-ΔΔCt}表达倍数=2ΔΔCt

6. 结果导出

  • 数据可导出为PDF、Excel或EDS格式;

  • 建议保存原始数据文件以便后期复核与分析。


八、常见实验错误与预防

问题可能原因预防与解决措施
Ct值漂移大加样不均或温控偏差使用Master Mix并校准仪器温度
扩增曲线不典型模板质量差或抑制物存在纯化模板并适度稀释
信号过弱染料降解或通道选择错误检查荧光通道设置
熔解曲线多峰引物二聚体或退火温度过低提高退火温度或优化引物
背景高封膜反光或污染使用合格耗材并清洁模块
NTC阳性气溶胶污染严格分区操作并更换吸头

九、仪器维护与保养

1. 日常维护

  • 每次实验后清理温控模块与光学窗口,使用无水乙醇擦拭;

  • 检查上盖加热表面是否光滑无污点;

  • 定期清理风口与通风区域,保持散热顺畅。

2. 光学系统维护

  • 禁止使用含强酸或强碱的清洁剂;

  • 若荧光信号明显衰减,需执行光学校准;

  • 定期检测各通道信号强度,记录变化趋势。

3. 软件维护

  • 定期更新QuantStudio Design & Analysis软件;

  • 升级前备份所有实验数据;

  • 使用Thermo Fisher Cloud同步数据,避免文件丢失。

4. 存放与环境

  • 长期停机时,应关闭电源并覆盖防尘罩;

  • 保持实验室环境干燥清洁;

  • 避免仪器暴露在高湿或腐蚀性气体环境中。


十、安全与合规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应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如BSL-2标准);

  2. 样品若含传染性病原体,应在专用安全柜内操作;

  3. 使用化学试剂(如乙醇、漂白液)时佩戴防护手套与护目镜;

  4. 严禁将含有扩增产物的反应板或废液带入样品制备区;

  5. 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QuantStudio操作与维护培训。


十一、性能验证与质量控制

1. 定期验证实验重复性

  • 同一样品三重复孔Ct值标准差≤0.3;

  • 若超出范围,应检查加样误差与反应体系均匀性。

2. 使用标准品监控

  • 采用已知浓度标准品评估扩增效率;

  • 检查批次间差异并记录趋势。

3. 内参基因稳定性检测

  • 对相对定量实验,应先验证内参基因(如GAPDH、ACTB)Ct值稳定性;

  • Ct标准差≤0.2为合格。


十二、优化实验精度的细节

  1. 使用同批次试剂进行系列实验以减少批间差异;

  2. 样品与试剂配制在冰上完成,防止酶活失衡;

  3. 扩增板加样顺序一致,减少系统误差;

  4. 每次实验记录模板浓度、反应体系、仪器设置及软件版本,保证可追溯性;

  5. 若进行多实验比较,应使用相同的反应体系和程序模板。


十三、数据记录与存档

  • 每次实验后将原始数据、分析报告与参数记录保存至实验室服务器;

  • 实验数据应包括日期、操作者、模板来源、体系配比、程序参数与结果;

  • 纸质报告应打印并签字归档至少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