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一带一路”海关食品安全会议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海关机构官员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以“深化合作,保障安全,促进贸易便利”为主题,围绕食品安全监管合作、通关效率提升、贸易标准互认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旨在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海关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形成更高水平的互信与共治格局。
此次会议由中国海关总署主办,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食品进出口枢纽城市,为会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全球经济持续恢复、食品贸易往来频繁的背景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合作,不仅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也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更加顺畅与可持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之间的食品贸易日益活跃。食品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市场需求和品类多样化趋势明显。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影响贸易效率和市场信任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在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检验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导致通关效率低下或重复检测,增加企业成本,也给食品贸易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近年来,全球食品安全形势复杂多变,贸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掺假、标签不一致等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海关作为食品进出口的第一道防线,在保障贸易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加强数据互通、推动标准协调已成为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
此次会议的召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交流平台,促进监管信息共享与风险预警合作,实现食品贸易安全与效率的双提升。
会议期间,各国代表就如何构建更加紧密的海关合作机制达成共识。会议提出,沿线国家应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食品进出口数据的实时互通,形成“风险共评估、信息共通报、应急共处置”的多层次合作模式。通过建立联合检测体系和互认机制,减少重复检验,提高通关效率。
会议强调,统一和协调食品安全标准是促进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条件。各国代表建议在既有双边或多边框架的基础上,推动制定“一带一路”食品安全标准互认指南,重点在农产品残留限量、食品添加剂使用、包装标签规范等方面达成共识。这样不仅能减少贸易壁垒,还能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会议讨论了建立跨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与会代表认为,应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加强风险信息互通,防止潜在的食品安全事件扩散。部分国家还提出建立食品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提供检测标准化培训与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监管与检测能力。
本次会议还特别关注贸易便利化的创新举措。通过引入数字化监管手段、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海关部门可实现对进口食品风险的智能评估与精准监管。会议建议推广“智慧海关”建设,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食品溯源全链条管理,保障食品从生产、运输到消费各环节的可追溯性。
根据会议公布的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食品贸易额同比增长2.5%。这一增长表明,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背景下,食品贸易依然保持稳健发展。增长的背后,既有消费需求的扩大,也得益于各国在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管理上的持续合作。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区国家在农产品和食品贸易方面合作不断加深。中国进口的水果、水产、乳制品、肉类等品种逐年增加,而中国出口的茶叶、粮食加工品和调味品等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为食品贸易增长提供了政策支撑与安全保障。
在会议成果的基础上,各国代表一致认为,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食品安全合作: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签署多边合作备忘录,定期召开会议,持续推动标准互认与信息共享。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海关与检验机构的协同,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提高监管精准度与效率。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鼓励食品生产和进出口企业建立自检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形成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格局。
支持能力建设:为发展中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能力培训,提升其检测标准化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为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近年来,中国海关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疫体系,推行“智慧监管”与“快速通关”,为国际贸易营造了安全、高效的环境。中国还积极推动与东盟、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中东欧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合作机制,推动标准对接和信息互认。
上海作为会议举办地,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作为中国最开放的口岸城市之一,上海在进出口贸易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智能化通关模式、数字化监管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黑马仪器网 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